蒺藜,又名刺蒺藜、白蒺藜,为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的干燥成熟果实,是临床常用中药材之一,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其味苦、辛,性平;归肝、肺经,具有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利尿之功效,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闭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白癜风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蒺藜含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心血管保护、改善性功能、抗衰老、抗炎等作用,是传统中药与现代研究结合的典型代表。
历史沿革与本草记载
蒺藜的药用历史悠久,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即记载其“主恶血,破癥结积聚,喉痹,乳难,身目赤痈伤,咳逆,止烦,渴,出汗,长阴气,坚筋骨”,明确了其活血通乳、止痛坚骨的功效,唐代《新修本草》补充其“疗头疮,咳嗽,止烦下气”,宋代《本草图经》记载其“治风痹,脚膝疼”,明代《本草纲目》则系统归纳其“刺蒺藜,治风秘及蛔心痛,有泻有补,诸方多用之”的特点,并指出其“补肾,治腰痛泄精,虚损乏气”的作用,古代医家多将其用于肝风头痛、目疾、风痹等症,与现代临床应用一脉相承。
性状鉴别与产地
蒺藜药材呈放射状五棱形,直径6-10mm,由5个分果瓣组成,常分离成单个分果瓣,呈斧状,长3-6mm,背部黄绿色或灰棕色,隆起,有纵棱及多数小刺,刺基部较宽,侧面有网纹;基部平截,果皮稍硬,内含种子2-3粒,种仁乳白色,有油性,气微,味苦、辛。
主产于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以河南、河北产量大、品质佳,称为“南蒺藜”“北蒺藜”,均以颗粒饱满、色黄绿、刺多者为佳。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蒺藜的药理作用与其丰富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主要含以下活性物质:
成分类别 | 代表性成分 | 含量范围 | 主要作用 |
---|---|---|---|
皂苷类 | 原薯蓣皂苷、薯蓣皂苷 | 5%-5.0% | 保护心肌、降血脂、抗衰老 |
黄酮类 | 山奈酚、槲皮素、异鼠李素 | 8%-1.5% | 抗氧化、抗炎、调节免疫 |
生物碱类 | 哈尔明、哈尔碱 | 1%-0.3% | 镇静、改善性功能、抗抑郁 |
多糖类 | 蒺藜多糖 | 0%-6.0% | 增强免疫、抗疲劳、降血糖 |
氨基酸及挥发油 | 谷氨酸、缬氨酸等 | 挥发油0.05% | 补充营养、促进消化 |
心血管保护作用
蒺藜皂苷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降低血压;同时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改善脂代谢紊乱,对动脉粥样硬化有预防作用,其可增加心肌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改善性功能与生殖系统作用
哈尔明等生物碱可提高性激素(如睾酮、雌二醇)水平,促进阴茎海绵体平滑肌舒张,改善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女性服用可调节月经周期,缓解更年期症状,动物实验表明,蒺藜提取物可增加精子数量和活力,提高生育能力。
抗衰老与抗疲劳
黄酮类和多糖成分能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延缓细胞衰老,蒺藜多糖可减少运动后血乳酸堆积,增强肝糖原储备,显著提高运动耐力。
抗炎与免疫调节
蒺藜总苷可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NK细胞活性,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提高机体免疫力,对类风湿关节炎、过敏性皮炎等有辅助治疗作用。
其他作用
蒺藜提取物还具有降血糖(促进胰岛素分泌)、保护肝肾(减轻化学性肝损伤、肾损伤)、抗菌(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作用。
传统功效与现代应用
传统功效
- 平肝解郁: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急躁易怒,常与天麻、钩藤、夏枯草配伍;肝气郁结之胸胁胀痛、乳闭乳痈,配柴胡、香附、郁金疏肝解郁通乳。
- 活血祛风:用于风疹瘙痒、白癜风、痈疽、瘰疬,可配伍防风、蝉蜕、当归祛风活血;跌打损伤,配乳香、没药活血化瘀。
- 明目:用于风热目赤、多泪翳障,常与菊花、决明子、青葙子同用清肝明目。
- 利尿:用于淋证水肿、小便不利,配泽泻、车前子、茯苓利尿渗湿。
现代临床应用
- 心脑血管疾病:蒺�皂苷片(如“心脑舒通”)用于冠心病、心绞痛、高脂血症,可改善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
- 生殖系统疾病:蒺藜粉胶囊用于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少精症;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改善潮热、盗汗、情绪波动。
- 皮肤科疾病:外用蒺藜酊治疗白癜风、痤疮,其活性成分可促进黑色素生成,抑制痤疮丙酸杆菌。
- 运动疲劳与亚健康:蒺藜提取物作为保健品,用于抗疲劳、提高免疫力、改善睡眠质量。
炮制方法与临床应用差异
蒺藜的炮制方法不同,功效侧重有所差异:
- 生蒺藜: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长于疏肝解郁、活血通乳,多用于肝郁气滞、乳痈、月经不调。
- 炒蒺藜:取净蒺藜,文火炒至表面微黄,有香气,炒后缓和辛散之性,增强平肝明目作用,多用于头痛眩晕、目赤多泪。
- 盐蒺藜:取净蒺藜,用盐水拌匀(每100kg蒺藜用盐2kg),闷润至盐水吸尽,文火炒干,盐制引药入肾,增强补肾固精作用,用于肾虚腰痛、遗精尿频、带下过多。
使用注意与禁忌
- 禁忌人群:孕妇禁用(蒺藜有活血作用,可能引起子宫收缩);血虚气弱、阴虚火旺者忌服(辛散耗气伤阴)。
- 用量用法:内服煎汤,6-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 不良反应:过量服用(>15g/日)可能出现头晕、恶心、腹痛等,停药后可缓解;长期服用需监测肝肾功能。
- 配伍禁忌:不宜与藜芦、五灵脂同用;服用期间忌食生冷、辛辣食物。
相关问答FAQs
问:蒺藜和刺蒺藜是同一种药材吗?两者有什么区别?
答:蒺藜的别名即为刺蒺藜,两者为同一种药材,来源于蒺藜科植物蒺藜的干燥成熟果实。“刺蒺藜”之名源于其果实表面具坚硬的刺,这是鉴别正品的主要特征,需注意,部分地区可能将豆科植物(如华南皂荚)的果实误称为“刺蒺藜”,但正品蒺藜为蒺藜科植物,可通过果实五棱形、分果瓣具刺、种仁乳白色等特征鉴别,且正品在《中国药典》中明确收录。
问:蒺藜可以长期服用吗?需要注意什么?
答:蒺藜是否可长期服用需根据体质和病情而定,一般短期对症使用安全性较高,但长期服用需注意:① 体质虚弱者(如血虚、气虚)长期服用可能耗气伤阴,建议配伍黄芪、熟地等补益药同用;②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服用期间需监测血压、血糖,避免与降压、降糖药冲突;③ 若出现口干、失眠、便秘等“上火”症状,应暂停服用并咨询医师;④ 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避免盲目长期服用,尤其肝肾疾病患者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