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牵牛为旋花科植物裂叶牵牛Pharbitis nil(L.)Choisy或圆叶牵牛Pharbitis purpurea(L.)Voigt的干燥成熟种子,又名黑丑、白丑(因种皮颜色不同而分),是一味常用的泻下逐水药,临床应用历史悠久,首载于《名医别录》,历代本草多有记载,其味苦、辛,性寒,归肺、肾、大肠、小肠经,具有泻下逐水、消痰涤饮、杀虫攻积之功效,常用于治疗水肿胀满、痰饮咳喘、虫积腹痛、便秘等症,尤以攻逐水饮见长,为治疗实证水肿、鼓胀的常用药。
来源与性状
牵牛子呈卵圆形,似橘瓣,两端稍尖,长4-8mm,宽3-5mm,表面灰黑色(黑丑)或淡黄白色(白丑),背面有1条浅纵沟,腹面棱线凸起,种皮坚硬,种仁淡黄色,富油性,气微,味辛、苦,有麻舌感,以颗粒饱满、无果壳杂质者为佳,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生用或炒用(炒后可降低毒性,药性较缓)。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性味归经:苦、辛,寒;归肺、肾、大肠、小肠经。
功效主治:
- 泻下逐水:适用于水饮内停之水肿、鼓胀、小便不利等实证,牵牛子苦寒沉降,能通利二便,使水湿从大小便排出,常配伍大腹皮、槟榔、茯苓等,如《沈氏尊生书》牵牛子散。
- 消痰涤饮:用于痰饮壅肺之咳喘痰多、胸胁胀满,其能泻肺气、涤痰饮,配伍白芥子、苏子、半夏等,可增强化痰止咳平喘之效。
- 杀虫攻积:适用于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绦虫)所致腹痛、便秘,配伍槟榔、使君子、苦楝皮等,能驱杀肠道寄生虫,兼通积滞。
- 通便导滞:用于肠胃实热之便秘,尤其适用于大便燥结、腹满胀痛者,单用或配伍大黄、芒硝等。
临床应用与配伍
牵牛子药力峻猛,临床多用于实证,具体配伍如下:
- 水肿鼓胀:配伍大腹皮、茯苓、泽泻,利水消肿;若属阳水,可配伍麻黄、石膏、生姜,宣肺利水(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牵牛散)。
- 痰饮咳喘:配伍白芥子、莱菔子、苏子,化痰降气;若痰热壅肺,配伍黄芩、瓜蒌、鱼腥草,清热化痰。
- 虫积腹痛:配伍槟榔、雷丸、苦楝根皮,驱虫杀积;兼便秘者,可配伍大黄、芒硝,攻下积滞。
- 便秘:单用炒牵牛子研末吞服,或配伍大黄、枳实,泻下通便。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研粉吞服,1-3g,生品有毒,多炒用以降低毒性,外研末调敷可治癣疮。
使用注意:
- 本品苦寒峻泻,有毒,脾胃虚寒者、孕妇、体弱者及无实邪者禁用。
- 不宜过量或久服,以免损伤脾胃正气,引起腹泻、腹痛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可损伤肝肾。
- 配伍时需注意:不宜与人参、甘草等补益药同用,以免降低泻下逐水之效;体虚者若需使用,当配伍健脾益气药(如党参、白术)以扶正祛邪。
现代研究与毒性成分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牵牛子含牵牛子苷、牵牛子酸甲、脂肪油、树脂等成分,其中牵牛子苷是主要泻下成分,能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水分和电解质排出,产生强烈泻下作用;此外尚有驱虫、抗炎、抗菌等作用,但需注意,牵牛子苷对肠道有刺激性,过量可致恶心、呕吐、剧烈腹痛、腹泻,甚至脱水、电解质紊乱,长期使用可能损害肝肾功能,故临床需严格控制剂量。
项目 | |
---|---|
性味 | 苦、辛,寒 |
归经 | 肺、肾、大肠、小肠经 |
功效 | 泻下逐水、消痰涤饮、杀虫攻积 |
主治 | 水肿鼓胀、痰饮咳喘、虫积腹痛、便秘 |
用法用量 | 煎汤3-6g;研粉吞服1-3g(炒用) |
禁忌 | 脾胃虚寒、孕妇、体弱者禁用;不宜久服或过量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牵牛子为什么有“黑丑”“白丑”之分?功效有何不同?
解答:因植物种皮颜色不同,裂叶牵牛的种子种皮呈黑褐色,称“黑丑”;圆叶牵牛的种子种皮呈淡黄白色,称“白丑”,两者功效相似,均能泻下逐水、消痰涤饮、杀虫攻积,但传统认为黑丑泻下力稍强,白丑力较缓,现代临床常混合使用,一般不作严格区分。
问题2:牵牛子中毒有哪些表现?如何解救?
解答:牵牛子过量服用可致中毒,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剧烈腹痛、腹泻(多为水样便或血便)、头晕、头痛、四肢无力,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少尿甚至肾衰竭,解救措施包括:立即停药,早期可催吐、洗胃,并大量饮用温糖水或绿豆汤以缓解毒性;同时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保护肝肾功能,对症治疗(如腹痛者给予解痉药),若出现严重反应,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