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白茅根为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Beauv. var. major (Nees) C. E. Hubb.的干燥根茎,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产于华北、东北、西北及华东等地,其性味甘、寒,归肺、胃、膀胱经,是一味临床常用的清热凉血药,兼具利尿通淋、生津止渴之效,应用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中品,历代医籍对其功效多有记载,现代药理研究也进一步阐明了其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来源与采收加工
白茅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横走的长根茎,白色,节间明显,节上生鳞片叶,秆直立,高30-90厘米,具2-3节,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渐狭,上面无毛,下面粗糙,边缘粗糙,圆锥花序圆柱状,紧密,长5-20厘米,分枝短缩密集,小穗基部密生丝状柔毛,颖果椭圆形。
采收多在春秋两季进行,以秋季采者质佳,采挖时除去地上部分及须根,洗净泥土,晒干或鲜用,传统加工时需趁鲜切除地上残茎及须根,洗净,晒干,切段备用;若为鲜品,则用湿沙保存或临时采挖使用,其饮片呈圆柱形,长短不一,表面乳白色或黄白色,有光泽,环节明显,味微甜。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白茅根性甘、寒,归肺、胃、膀胱经,其功效以清热凉血、利尿通淋、生津止渴为主,具体应用如下:
凉血止血
《本草纲目》言其“止吐衄诸血,伤寒哕逆,肺热喘急,水肿,黄疸”,尤擅清血分之热而止血,适用于血热妄行之多种出血证,如治吐血、衄血,常配伍侧柏叶、栀子、小蓟等,以增强凉血止血之力,如《十药神书》之十灰散;治尿血、血淋,常配伍小蓟、蒲黄、滑石等,导热下行,凉血止血;治崩漏下血,可配伍阿胶、艾叶、地黄等,标本兼顾。
清热解毒
白茅根能清肺胃之热,解热毒之邪,适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等证,如治热病烦渴、津伤口渴,常与天花粉、芦根、麦冬等配伍,以清热生津;治胃热呕吐,可配伍竹茹、黄连、半夏,清胃降逆止呕;治肺热咳嗽、痰中带血,常配伍桑白皮、地骨皮、贝母,清肺化痰止咳。
利尿通淋
其性寒下行,能清膀胱之热,利水通淋,适用于热淋、水肿、黄疸等水湿内停兼热证,如治热淋、小便涩痛,常配伍车前子、滑石、木通,清热利湿通淋;治水肿、小便不利,可配伍泽泻、茯苓、猪苓,利水消肿;治湿热黄疸,常配伍茵陈、栀子、黄柏,清热利湿退黄,现代临床也常用于治疗急性肾炎、泌尿系感染等属湿热下注者,能改善水肿、尿少、尿痛等症状。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白茅根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包括三萜类、黄酮类、有机酸、多糖、钾盐及挥发油等,为其药理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主要化学成分
- 三萜类化合物:如白茅根苷、白茅根苷元、熊果酸等,具有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等作用。
- 黄酮类:如山奈酚、槲皮素、芦丁等,能清除自由基,保护血管,抗炎、抗过敏。
- 有机酸:如没食子酸、对羟基苯甲酸等,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
- 多糖:白茅根多糖具有增强免疫力、调节血糖、抗肿瘤等活性。
- 钾盐:含量高达0.65%-1.5%,是其利尿作用的物质基础之一。
药理作用
- 止血作用:白茅根提取物能缩短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小板黏附性,从而发挥止血作用,尤其对血热出血效果显著。
- 利尿作用:其含有的钾盐及三萜类成分能增加尿量、钠和氯的排泄,对水肿、小便不利有良好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 抗炎作用:黄酮类和三萜类成分能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急性炎症有显著抑制作用。
- 免疫调节:白茅根多糖能激活巨噬细胞,提高吞噬指数,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 降血糖作用:其多糖和黄酮类成分能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辅助降低血糖,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一定防治作用。
- 保肝利胆:白茅根提取物能减轻肝损伤,降低转氨酶,促进胆汁分泌,对化学性肝损伤、黄疸等有保护作用。
- 抗菌抗病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也有一定抑制效果。
临床应用与配伍
白茅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可内服也可外用,常根据不同病症配伍使用,以下为其常见配伍规律及临床应用归纳:
病症类型 | 配伍药物 | 功效与应用 |
---|---|---|
血热出血(吐血、衄血) | 侧柏叶、栀子、小蓟、三七 | 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之出血证。 |
热淋、血淋 | 车前子、滑石、蒲黄、木通 | 清热利湿通淋,用于湿热下注之小便涩痛。 |
热病烦渴、津伤口渴 | 天花粉、芦根、麦冬、生地黄 | 清热生津止渴,用于热病伤津之口渴。 |
肺热咳嗽、痰中带血 | 桑白皮、地骨皮、贝母、阿胶 | 清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壅盛之咳嗽咯血。 |
水肿、小便不利 | 茯苓、泽泻、猪苓、冬瓜皮 | 利水消肿,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 |
湿热黄疸 | 茵陈、栀子、黄柏、金钱草 | 清热利湿退黄,用于肝胆湿热之黄疸。 |
胃热呕吐 | 黄连、竹茹、半夏、生姜 | 清胃降逆止呕,用于胃热气逆之呕吐。 |
使用注意
白茅根虽为常用中药,但使用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 体质禁忌:其性寒凉,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用;血虚无热者忌服,以免加重虚寒或损伤气血。
- 配伍禁忌:不宜与铁器同煎,以免影响药效;畏寒水石,古籍记载二者同用可能降低药效。
- 用量用法:内服煎汤,10-30g,鲜品可用30-60g;捣汁或研末服,每次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患处。
- 特殊人群: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长期或过量服用。
相关问答FAQs
Q1:白茅根和芦根有什么区别?
A:白茅根与芦根均为清热生津药,性味甘寒,均能清热生津、利尿,但功效侧重不同:白茅根以凉血止血、利尿通淋见长,主治血热出血、热淋水肿,其止血作用较强,且能清肺胃之热而解渴;芦根则以清热生津、除烦、止呕、透疹为优,主治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兼能透疹,利尿作用较白茅根稍弱,白茅根“凉血止血”更突出,芦根“生津除烦”更显著,临床需根据病症选择。
Q2:白茅根可以长期服用吗?
A:白茅根是否可长期服用需根据体质和病情而定,一般而言,实热证、湿热证患者(如反复尿路感染、慢性肾炎属湿热者)在医师指导下短期或长期服用(1-3个月)可能有益,其利尿、抗炎作用有助于改善症状,但脾胃虚寒者长期服用易导致腹泻、腹痛等不适;血虚无热者长期服用可能加重气血亏虚,长期服用建议定期监测肝肾功能,避免药物蓄积,若用药后症状无改善或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