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中医治疗芥子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6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或芥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称白芥子,后者称黄芥子,均为常用中药,其性味辛温,归肺、胃经,具有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消肿散结之效,在中医临床应用广泛,尤其对寒痰、痰饮、阴疽等病症疗效显著,以下从中医理论角度,详细阐述芥子的治疗应用、配伍方法、使用规范及注意事项。

如何用中医治疗芥子

中医认为,芥子辛温走窜,能入肺经,其“温肺”之功可驱散肺中寒邪,“豁痰”之力能化解胶固之痰,故为治疗寒痰壅肺、咳嗽气喘之要药,若遇寒痰咳喘、痰白清稀、胸膈满闷者,常与细辛、甘遂、大戟等配伍,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控涎丹,取其温肺逐饮、化痰散结之效;若属痰湿壅盛、咳喘痰多、食少脘痞,则与莱菔子、苏子、白术同用,如《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以降气化痰、健脾消食,芥子“利气散结”之功,对痰饮停滞、胸胁胀痛、梅核气(咽中如有炙脔)亦有良效,常配伍半夏、厚朴、茯苓等,如《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加减,增强行气化痰、散结除满之力。

在外科病症中,芥子外用可“通络止痛、消肿散结”,尤善治疗阴疽、流注、痰核等阴寒凝滞之证,阴疽多因寒痰凝滞、气血不畅所致,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治疗常以阳和汤为基础,配伍肉桂、麻黄、鹿角胶等,取芥子温经通络、消痰散结,使阴寒得散、气血得行;若为关节冷痛、遇寒加重,属“寒痹”范畴,可将芥子与附子、干姜、威灵仙等同用,研末调敷患处,借助其温性渗透经络,达到温经散寒、活血止痛之效,现代临床亦有将芥子用于关节炎、软组织损伤等,通过外敷刺激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芥子的使用方法需因病制宜:内服时,一般煎汤,用量3-10g,因生品辛烈,易致呕吐,临床多炒黄用(即炒芥子),以缓和药性、减少刺激;若入丸散,剂量宜减,每次1-3g,外用时,取适量研末,用醋、酒或蜂蜜调敷,或与生姜汁、面粉调和制成饼状敷于患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2小时,避免皮肤起泡,值得注意的是,芥子性温,故阴虚火旺者(如潮热盗汗、口干咽燥、咯血)禁用;孕妇及皮肤过敏者慎用;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如川乌、草乌)同用,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如何用中医治疗芥子

芥子使用不当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如内服过量易致呕吐、腹痛、腹泻,外敷过量或时间过长可致皮肤红肿、起泡、灼痛,若出现中毒症状,立即停用,可口服生姜汁、绿豆汤解,或用鲜芦根、金银花煎水频服;皮肤过敏者,停药后用生理盐水清洗,外涂炉甘石洗剂,严重者需就医。

为更直观展示芥子的配伍应用,现将常见配伍及临床功效归纳如下:

配伍药物 功效协同作用 主治病症 代表方剂
细辛、甘遂 温肺逐饮,化痰散结 寒痰停饮、胸胁胀痛、咳嗽喘息 控涎丹
莱菔子、苏子 降气化痰,健脾消食 痰湿壅盛、咳喘痰多、食少脘痞 三子养亲汤
肉桂、麻黄 温经通络,散寒化痰 阴疽流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 阳和汤(加减)
附子、干姜 温阳散寒,通络止痛 寒痹关节冷痛、遇寒加重 芥子散(外用)

相关问答FAQs:

如何用中医治疗芥子

问:白芥子和黄芥子功效有何不同?
答:白芥子与黄芥子虽同出一科,但功效侧重有别,白芥子性偏温燥,辛散力强,长于温肺豁痰、利气散结,尤善治疗寒痰咳喘、痰饮停滞,外用可消阴疽、治痰核;黄芥子辛温之性较缓,偏于利气消食、除寒止痛,多用于饮食积滞、胸腹胀痛,外用较少,临床应用时,寒痰咳喘、阴疽流注多用白芥子,食积腹胀、寒凝气滞多用黄芥子。

问:使用芥子外敷时出现皮肤红肿怎么办?
答:芥子外敷因其辛温走窜,可能刺激皮肤引起红肿,甚至起泡,若仅轻微红肿,可立即停药,用冷水清洗局部,避免搔抓,一般可自行消退;若红肿明显、出现小水泡,需用无菌针头刺破水泡(低位引流),涂以碘伏预防感染,保持创面干燥;若红肿范围扩大、疼痛剧烈或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皮疹),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为减少刺激,外敷时可先在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或缩短敷药时间,敏感者慎用。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上腹胀中医治疗如何辨证施治?不同证型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 上一篇 09-01
莱菔子的作用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药用功效与应用及禁忌有哪些?
下一篇 » 09-0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