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热鼻炎是中医耳鼻喉科常见病,指风热之邪侵袭肺系,导致肺气失宣、鼻窍不利,以鼻塞、流黄涕、鼻痒、发热、咽痛等为主要表现的鼻部疾病,多发生于气候干燥、温差较大的季节,或因外感风热、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情志失调等诱发,中医治疗风热鼻炎强调辨证论治,以内服中药调理脏腑功能为主,辅以外治法、针灸及生活调护,以达到疏风清热、宣肺通窍的目的。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鼻为肺之窍,肺气充沛则鼻窍通利,嗅觉灵敏,风热鼻炎的病机核心为“风热犯肺,鼻窍不利”,外感风热之邪,或风寒之邪入里化热,从口鼻、皮毛侵袭肺系,致肺气失于宣发肃降,邪热上熏鼻窍;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厚味,致胃经积热,上蒸鼻窍;或情志不畅,肝郁化火,木火刑金,灼伤肺津,鼻窍失养,病位在鼻,与肺、胃、肝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病性以实证、热证为主。
辨证论治与内治法
风热鼻炎的治疗以“辛凉宣肺、清热通窍”为基本原则,根据兼夹证型不同,常分为以下证型,并采用相应方剂加减:
风热犯肺证(常见型)
症状:鼻塞时轻时重,鼻痒,流黄涕或黏稠白涕,嗅觉减退,伴发热、头痛、咽喉肿痛、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方剂:银翘散合苍耳子散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穗、桔梗、牛蒡子(疏风清热);苍耳子、辛夷花、白芷(通鼻窍);芦根、淡竹叶(清热生津),若鼻塞甚者加石菖蒲、路路通以增强通窍之力;涕黄黏稠者加黄芩、鱼腥草以清肺热。
肺经热盛证
症状:鼻塞明显,鼻涕黄稠量多,鼻黏膜红肿,伴咳嗽痰黄、气喘、胸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泻热,解毒通窍。
方剂:泻白散加味。
常用药:桑白皮、地骨皮(清肺泻热);黄芩、石膏(清泻肺胃实热);甘草调和药性;配伍辛夷花、苍耳子通鼻窍,若咳甚者加浙贝母、瓜蒌仁化痰止咳;涕中带血者加白茅根、侧柏叶凉血止血。
胆腑郁热证
症状:鼻塞重,鼻涕黄浊如脓,有臭味,伴头痛、目赤、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泄胆热,利湿通窍。
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清泻肝胆实火);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柴胡、甘草疏肝和胃;配伍石菖蒲、藿香芳香化湿通窍,若头痛甚者加川芎、菊花以清利头目;便秘者加生大黄通腑泻热。
常用中药内治简表
药物名称 | 性味归经 | 功效 | 常用量(g) |
---|---|---|---|
辛夷花 | 辛,温;肺、胃经 | 散风寒,通鼻窍 | 3-6 |
金银花 | 甘,寒;肺、心经 |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 10-15 |
苍耳子 | 辛、苦,温;肺经 | 散风通窍,祛湿止痛 | 3-10 |
黄芩 | 苦,寒;肺、胆经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6-10 |
薄荷 | 辛,凉;肺、肝经 |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 3-6(后下) |
外治法
外治法可直接作用于鼻窍,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常与内治法联合使用:
中药熏洗法
取辛夷花、薄荷、金银花、菊花、苍耳子各15g,煎煮10分钟后,趁热用蒸汽熏蒸鼻部(距面部20-30cm,避免烫伤),待药液温度适宜时,用棉签蘸取药液轻轻清洗鼻腔,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具有疏风清热、通窍止痛之效,适用于鼻塞、鼻黏膜红肿者。
滴鼻法
取鱼腥草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0ml,加入冰片0.3g溶解后,滴入鼻腔,每次2-3滴,每日3-4次,可清热解毒、消肿通窍,缓解鼻黏膜充血、水肿。
药物塞鼻法
将鹅不食草研成细粉,用蜂蜜调成糊状,取黄豆大小药丸敷于鼻通穴(鼻翼两侧),每日1次,每次4小时,具有祛风通窍之效,适用于鼻痒、鼻塞明显者。
针灸与推拿疗法
针灸疗法
取穴:主穴为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印堂(两眉头连线中点)、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处)、合谷(手背第1、2掌骨间),配穴:发热加曲池(屈肘成直角,肘横纹外侧端)、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头痛加太阳(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操作:常规消毒后,用毫针针刺,迎香、印堂采用斜刺法,风池、合谷直刺,得气后施以捻转泻法,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推拿疗法
患者坐位,医者用拇指按揉迎香、印堂、风池、合谷穴,每穴1-2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再用双手食指、中指指腹沿鼻翼两侧向上推抹,从鼻翼到鼻根,反复20-30次;最后拿风池5-10次,以放松颈部肌肉,每日1次,可改善鼻部血液循环,缓解鼻塞、鼻痒。
生活调护
- 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蔬果(如梨、枇杷、苦瓜、菊花脑),忌辛辣、油腻、生冷食物(如辣椒、肥肉、冰淇淋),戒烟酒,避免刺激鼻黏膜,可饮用菊花薄荷茶(菊花、薄荷各5g,沸水冲泡,代茶饮),以疏散风热。
- 环境调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花粉、尘螨、动物皮毛等过敏原;气候干燥时,使用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湿度保持在50%-60%);外出时佩戴口罩,避免风邪侵袭。
- 情志与运动: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肝气郁结;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太极拳、八段锦),每日30分钟,以微微汗出为宜,增强肺气,提高免疫力。
- 鼻腔护理: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1-2次,清除鼻腔分泌物及过敏原;避免用力擤鼻,以免损伤鼻黏膜。
相关问答FAQs
问:风热鼻炎与风寒鼻炎如何区分?
答:两者症状有明显差异,风热鼻炎以“热”为主,表现为鼻涕黄稠、鼻黏膜红肿、咽喉肿痛、口渴、舌红苔黄,常伴发热;风寒鼻炎以“寒”为主,表现为鼻涕清稀、鼻黏膜淡红、恶寒怕冷、无汗、舌淡苔白,常伴头痛、肢体酸痛,风热鼻炎多见于夏秋季或气候干燥时,风寒鼻炎多见于冬春季或气候骤变时,治疗上,风热鼻炎需辛凉宣肺,风寒鼻炎需辛温散寒,用药方向截然不同,需辨证施治。
问:中医治疗风热鼻炎一般多久能见效?
答:中医治疗风热鼻炎的见效时间与病情轻重、体质及是否规范治疗相关,轻症患者(仅鼻塞、流少量黄涕),经辨证用药(如内服中药+外治法)后,通常3-5天症状可明显缓解;中重度患者(鼻塞严重、黄涕量多、伴发热头痛),需1-2周症状逐步改善,若治疗1周后症状无缓解或加重,需及时调整方剂(如是否兼夹湿、瘀等),并排除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等器质性病变,建议患者坚持治疗,同时配合生活调护,以巩固疗效,减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