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这座镶嵌在皖北大地的千年古城,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黄淮平原南端,是安徽省的省辖市,与河南省商丘市、周口市接壤,东邻淮北市、蚌埠市,南接阜阳市,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5°53′—116°49′,北纬32°51′—35°05′,总面积约8374平方公里,下辖3区2县,分别是谯城区、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和亳州高新区,作为“中原门户,皖北门户”,亳州自古便是南北交通要冲,京九铁路、徐兰高铁、济广高速、宁洛高速等穿境而过,为药材的集散与流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亳州的“药材”之名,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千年积淀的结果,这里被誉为“中华药都”,是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其药材种植、加工、贸易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据《亳州志》记载,早在东汉时期,神医华佗就在此采药行医,留下了“五禽戏”和麻沸散的传说,为亳州中医药文化埋下了深厚的伏笔,明清时期,亳州药市已颇具规模,与河南禹州、河北安国、江西樟树并称为“四大药都”,而亳州始终位居其首,成为全国药材贸易的“晴雨表”,亳州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120万亩,年产量达100万吨,占全国中药材总产量的近10%,形成了“买全国,卖全球”的产业格局。
亳州的药材之所以闻名遐迩,离不开其“道地药材”的品质优势,这里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土壤以砂姜黑土和潮土为主,富含钙、磷、钾等矿物质,特别适合中药材生长,经过长期培育,亳州形成了以“亳白芍、亳菊花、亳桑皮、亳花粉”为代表的“亳药”四大特色品种,其中亳白芍占全国产量的70%以上,亳菊花是“四大怀菊”之一,药效卓著,亳州还种植丹皮、板蓝根、白芷、桔梗、紫菀等数百种中药材,覆盖了《中国药典》中大部分常用品种,这些药材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还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超过10亿美元。
作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亳州拥有“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这一“国”字号平台,该市场位于谯城区,占地约5000亩,建筑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入驻商户近万家,经营品种达2600余种,年交易额突破千亿元大关,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同类市场首位,市场内划分了饮片区、种子种苗区、中药材初加工区等功能区域,形成了从种植、加工到仓储、物流的完整产业链,药商们可以一站式采购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优质药材,而亳州本地加工的中药饮片更是以“炮制技艺精湛、质量上乘”而闻名,全国80%的中药饮片企业都与亳州有合作关系。
为了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亳州近年来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依托亳州中药材种苗繁育中心、国家中药材技术体系亳州试验站等平台,选育优良品种,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确保药材质量安全,亳州还打造了“中华药都·养生亳州”区域品牌,举办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中药材交易大会等活动,提升亳州药材的国际影响力,在加工环节,亳州大力发展中药智能制造,建设了现代中药产业园,引入自动化生产线,实现了从“原料药”到“精品药”的升级,亳州已拥有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等多个产业集群,年产值超过500亿元。
亳州的药材产业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还促进了乡村振兴,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亳州引导农民规模化种植中药材,培育了一批中药材种植专业村和示范户,带动数十万农民增收致富,谯城区的十九里镇、五马镇等地,通过种植白芍、菊花等药材,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中药材产业还催生了中药旅游、养生康养等新业态,亳州华佗百草园、中药材种植观光园等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实现了“产业+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FAQs)
亳州为什么被称为“中华药都”?
亳州被称为“中华药都”,主要基于三方面原因:一是历史悠久,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从汉代华佗采药行医到明清时期药市繁荣,已有近2000年的药材种植和贸易历史;二是产业规模宏大,拥有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年交易额超千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三是道地药材品质卓越,“亳白芍”“亳菊花”等品种享誉全国,是全球中药材集散和价格形成中心,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四大药都之首。
亳州中药材市场的交易规模有多大?
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占地约5000亩,建筑面积300万平方米,入驻商户近万家,经营品种达2600余种,2023年,市场交易额突破1200亿元,占全国中药材市场交易总量的20%以上,交易范围覆盖全国30多个省份及东南亚、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国中药材价格的“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