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晕车多因“眩”与“晕”并见,属于“眩晕”范畴,病位在脑,与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其核心病机为气血亏虚、清阳不升,或痰湿中阻、浊阴不降,或肝阳上亢、上扰清窍,导致脑失所养、髓海失充,治疗上以“健脾和胃、化痰降浊、补气养血、平肝潜阳”为基本原则,通过辨证论治选用药方,辅以外治法,可有效缓解或预防晕车症状。
中医辨证论治与内服药方
晕车的证型因人而异,常见有痰湿中阻、气血亏虚、肝阳上亢三类,临床需根据症状特点选方用药。
(一)痰湿中阻证——晕车最常见类型
症状特点:乘车时头晕目眩如坐舟车,恶心呕吐频繁,呕吐物多为痰涎,胸闷脘痞,头重如蒙,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代表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药物组成:
- 法半夏9g(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 白术12g(健脾益气,燥湿利水)
- 天麻12g(平肝息风,止眩定晕)
- 茯苓15g(健脾渗湿,宁心安神)
- 陈皮6g(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 藿香9g(芳香化湿,和中止呕)
- 生姜3片(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 甘草6g(调和诸药)
用法:每日1剂,水煎取4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出行前1天及当天各服1剂。
加减应用:若呕吐剧烈、痰多黏稠,加竹茹9g、胆南星6g以增强清热化痰;若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加厚朴6g、砂仁6g(后下)以行气消积。
(二)气血亏虚证——多见于体质虚弱者
症状特点: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㿠白,神疲乏力,心悸少寐,唇甲色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代表方剂:归脾汤或八珍汤加减。
药物组成(归脾汤):
- 黄芪15g(补气升阳,固表止汗)
- 党参12g(补中益气,健脾益肺)
- 白术10g(健脾益气,燥湿利水)
- 茯苓10g(健脾渗湿)
- 当归10g(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 龙眼肉10g(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 酸枣仁10g(养心阴,益肝血,安神)
- 远志6g(安神益智,祛痰开窍)
- 木香6g(行气健脾,止痛)
- 炙甘草6g(益气补中,调和诸药)
用法:每日1剂,水煎取4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需提前3-5天调理,增强体质。
加减应用:若血虚甚、头晕明显,加熟地黄12g、白芍10g以养血柔肝;若脾虚湿盛、便溏,加炒扁豆10g、薏苡仁15g以健脾渗湿。
(三)肝阳上亢证——多与情绪、压力相关
症状特点:头晕胀痛,耳鸣口苦,烦躁易怒,失眠多梦,面红目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代表方剂:天麻钩藤饮加减。
药物组成:
- 天麻12g(平肝息风,止眩定晕)
- 钩藤12g(清热平肝,息风止痉)
- 石决明15g(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 杜仲10g(补肝肾,强筋骨)
- 牛膝10g(活血通经,引血下行)
- 桑寄生10g(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
- 栀子6g(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 黄芩6g(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益母草10g(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 茯神10g(宁心安神)
- 夜交藤10g(养心安神,通络祛风)
用法:每日1剂,水煎取4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适用于因情绪紧张、压力过大诱发的晕车。
加减应用:若肝火旺盛、口苦咽干,加龙胆草6g、夏枯草10g以清肝泻火;若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加枸杞子10g、女贞子10g以滋补肝肾。
中医外治法——快速缓解晕车症状
除内服药方外,中医外治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或经络,可快速调节脾胃功能、平抑肝阳,尤其适用于晕车急性发作时。
(一)穴位贴敷法
取穴: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神阙穴(肚脐)、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开1横指)。
药物配方:
- 常用方:丁香、肉桂、吴茱萸各等份,研细末,用生姜汁调成糊状,制成直径1cm药饼,贴敷于穴位,用医用胶布固定。
- 简便方:鲜生姜切片,贴敷于内关穴或神阙穴。
用法:乘车前30分钟贴敷,每次贴敷2-4小时,皮肤敏感者可缩短时间。
(二)耳穴压豆法
取穴:神门(三角窝前1/3上部)、胃(耳轮脚消失处)、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交感(对耳屏下端)。
操作方法:用75%酒精消毒耳廓,将王不留行籽粘于0.6cm×0.6cm胶布中央,贴压于穴位,用拇指、食指按压至穴位有酸、胀、痛感,每次每穴按压1-2分钟,乘车时可随时按压。
(三)针灸法
取穴:内关、合谷(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中脘(脐上4寸)、足三里。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快速进针,内关、合谷行捻转泻法,中脘、足三里行捻转补法,留针15-2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1次,晕车急性发作时,可强刺激内关、合谷,即刻缓解恶心、呕吐。
注意事项
- 辨证用药:中医治疗强调“因人、因证、因时制宜”,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根据体质、症状选方,避免自行用药。
- 预防为主:晕车者应提前1-2天开始调理,尤其是气血亏虚、痰湿体质者,需内服方剂改善体质;乘车前保证充足睡眠,饮食清淡,避免过饱或空腹。
- 特殊人群禁忌:孕妇慎用活血、行气药物(如益母草、木香);高血压患者肝阳上亢证型慎用温燥药物(如肉桂、生姜);皮肤过敏者慎用穴位贴敷。
相关问答FAQs
Q1:中医治疗晕车需要提前多久用药?
A:根据证型不同,用药时间有所差异,痰湿中阻证(常见恶心、痰多)可在出行前1天及当天各服半夏白术天麻汤1剂;气血亏虚证(体质虚弱、易疲劳)需提前3-5天调理,服用归脾汤或八珍汤以改善体质;肝阳上亢证(情绪紧张、头晕胀痛)可提前2天服用天麻钩藤饮,出行当天早晨加服1次,外治法(如穴位贴敷、耳穴压豆)建议在乘车前30分钟操作,可快速起效。
Q2:晕车严重时,中医外治法能快速缓解吗?哪些方法最有效?
A:晕车急性发作时,中医外治法能快速缓解症状,尤其适合无法口服药物者,最有效的方法包括:① 强刺激内关穴:用拇指指甲用力按压内关穴(两筋之间),持续1-2分钟,可即刻止呕;② 生姜贴敷神阙穴:鲜生姜切片贴于肚脐,用胶布固定,生姜的辛辣成分可通过皮肤渗透,温胃止呕;③ 耳穴压豆:按压胃穴、神门穴,每穴1-2分钟,能调节胃肠功能,减轻恶心感,若症状严重,建议结合针灸(针刺内关、合谷)治疗,起效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