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阴补血是中医调理身体的重要方法,主要针对阴血亏虚所致的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月经量少色淡等症状,中草药通过滋养阴液、补充血液,调和脏腑功能,达到阴阳平衡的效果,以下详细介绍常见的滋阴补血中草药,包括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使用注意,并辅以表格归纳,最后附相关问答。
滋阴类中草药
滋阴药多味甘、苦、咸,性寒凉,归肺、胃、肝、肾经,能滋养阴液,清热润燥,适用于阴虚火旺、津伤液耗等证。
-
生地黄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主治: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津伤便秘、吐血衄血等。
用法用量:煎服,10-30g;鲜品用量加倍,可捣汁饮。
注意: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慎用。 -
熟地黄
性味归经:甘,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主治: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腰膝酸软、盗汗遗精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
注意:脾胃虚弱、气滞痰多、食少便溏者忌服,重用需配伍健脾药。 -
麦冬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
功效: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主治:肺燥干咳、阴虚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等。
用法用量:煎服,6-12g。
注意:感冒风寒、痰饮湿浊、咳嗽气喘者忌用。 -
石斛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胃、肾经。
功效:益胃生津,滋阴清热。
主治:热病津伤、口干烦渴、胃阴不足、食少干呕、病后虚热不退、阴虚目暗、腰膝软弱等。
用法用量:煎服,6-12g;鲜品15-30g。
注意:温热病早期尚未化燥伤津者、脾胃虚寒者慎用。 -
枸杞子
性味归经:甘,平,归肝、肾经。
功效: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主治: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物模糊、遗精消渴等。
用法用量:煎服,6-12g;可嚼服或泡酒。
注意:脾虚便溏者不宜过量使用。 -
龟甲
性味归经:咸、甘,平,归肝、肾、心经。
功效: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
主治:阴虚阳亢、头晕目眩、热病伤阴、虚风内动、骨蒸盗汗、腰膝痿弱、血虚心悸、失眠健忘等。
用法用量:煎服,9-30g,先煎。
注意:孕妇慎用,脾胃虚弱者忌用。
补血类中草药
补血药多味甘、辛、苦,性温或平,归肝、心、脾经,能补充血液,滋养肝心,适用于血虚萎黄、心悸失眠、月经量少、面色苍白等证。
-
当归
性味归经: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主治: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风湿痹痛、跌仆损伤、痈疽疮疡、肠燥便秘等。
用法用量:煎服,6-12g;补血用当归身,活血用当归尾,酒制可增强活血功效。
注意:湿盛中满、大便溏泄者忌用,孕妇慎用。 -
白芍
性味归经: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功效: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主治:血虚萎黄、月经不调、痛经、崩漏、自汗盗汗、胁痛腹痛、四肢挛痛、肝阳上亢头晕等。
用法用量:煎服,6-15g;大剂量可用30g。
注意:虚寒腹痛、脾胃虚寒者不宜单用,反藜芦。 -
阿胶
性味归经:甘,平,归肺、肝、肾经。
功效:补血止血,滋阴润燥。
主治: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多梦、吐血衄血、便血崩漏、阴虚咳嗽、劳嗽咯血、肠燥便秘等。
用法用量:烊化兑服,3-9g;炒阿胶止血力增强。
注意: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呕吐泄泻者忌用,孕妇慎用。 -
龙眼肉
性味归经:甘,温,归心、脾经。
功效: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主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食少体倦、崩漏出血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可熬膏、浸酒或入丸散。
注意:内有痰火、湿滞停饮者忌用。 -
何首乌
性味归经:制首乌甘、涩,微温,归肝、肾、心经;生首乌苦、甘,平,归肝、心、肾经。
功效:制用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生用解毒,消痈,截疟,润肠通便。
主治:血虚萎黄、须发早白、腰膝酸软、遗精崩带、久疟体虚、肠燥便秘、痈疽瘰疬等。
用法用量:煎服,制首乌6-12g,生首乌3-6g。
注意:生首乌润肠通便,脾虚便溏者慎用;制首乌补益,实证、热证者忌用。
滋阴补血药配伍应用
滋阴与补血常相辅相成,阴虚多兼血虚,血虚亦常伴阴虚,临床常配伍使用。
- 当归配熟地黄:当归补血活血,熟地黄滋阴补血,共奏补血滋阴之功,适用于血虚萎黄、头晕心悸。
- 枸杞子配女贞子:枸杞滋补肝肾,女贞子补益肝肾、明目乌发,二者配伍增强滋阴养血、益精明目之效,适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视物模糊。
- 阿胶配麦冬:阿胶补血滋阴,麦冬养阴生津,合用增强滋阴润燥、补血安神之力,适用于阴虚血少、心烦失眠、干咳少痰。
常见滋阴补血中草药简表
类别 | 药名 | 性味归经 | 主要功效 | 主治 | 用法用量 |
---|---|---|---|---|---|
滋阴药 | 生地黄 | 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 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津伤便秘 | 10-30g,鲜品加倍 |
滋阴药 | 熟地黄 | 甘,温,归肝、肾经 | 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 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肝肾阴虚、腰膝酸软 | 9-15g |
滋阴药 | 麦冬 | 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 | 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 肺燥干咳、阴虚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 | 6-12g |
滋阴药 | 枸杞子 | 甘,平,归肝、肾经 |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 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物模糊、遗精消渴 | 6-12g,嚼服或泡酒 |
补血药 | 当归 | 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 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 | 6-12g,酒制增强活血 |
补血药 | 白芍 | 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 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 | 血虚萎黄、月经不调、痛经、自汗盗汗、胁痛腹痛、肝阳上亢头晕 | 6-15g,大剂量30g |
补血药 | 阿胶 | 甘,平,归肺、肝、肾经 | 补血止血,滋阴润燥 | 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多梦、吐血衄血、便血崩漏、阴虚咳嗽、肠燥便秘 | 烊化兑服3-9g |
补血药 | 龙眼肉 | 甘,温,归心、脾经 |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 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食少体倦、崩漏出血 | 9-15g,熬膏或浸酒 |
相关问答FAQs
Q1:滋阴补血中草药适合哪些人群服用?
A:滋阴补血中草药主要适用于以下人群:①阴血亏虚者,常见面色萎黄或潮红、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月经量少色淡或闭经等;②大病初愈或术后体虚者,气血未复,需调养阴血;③更年期女性,因肝肾阴虚潮热盗汗、心烦失眠;④长期熬夜、用脑过度者,耗伤阴血,出现虚烦不眠、记忆力减退等,但需注意,实证(如湿热、痰湿)、热证(如高热、实火)患者不宜服用,以免“闭门留寇”;脾胃虚弱者需配伍健脾药,避免滋腻碍胃。
Q2:服用滋阴补血中草药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A:服用滋阴补血中草药需注意以下几点:①辨证施治,需在中医师指导下明确证型(如阴虚、血虚或气血两虚),避免盲目用药;②注意药材炮制,如生地黄偏凉血,熟地黄偏补血,何首乌生用与制用功效不同;③控制用量,滋腻药(如熟地黄、阿胶)过量易致腹胀、食欲不振,补血药(如当归、龙眼肉)过量可能上火;④饮食配合,服药期间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生冷、油腻食物,以免影响药效;⑤特殊人群慎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及慢性病患者需遵医嘱,避免自行用药;⑥观察反应,若服用后出现腹泻、腹痛、皮疹等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