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厥冷中医治疗药方的辨证要点、选方依据及临床效果如何?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6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四肢厥冷是中医临床常见症状,指四肢末端厥冷,甚至冷至肘膝,多因阳气衰微、寒邪内侵或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中医治疗需辨证论治,根据不同证型选用相应药方,同时结合外治法调护,以温阳散寒、益气活血为基本原则,以下从常见证型、代表方剂、加减变化及外治法等方面详细阐述。

四肢厥冷中医治疗药方

四肢厥冷常见证型及中医治疗方剂

中医认为四肢厥冷的核心病机在于“阳虚”或“不通”,临床常分为四型,各型症状、治法及方剂如下(具体用药需在医师指导下调整):

证型 主要症状 治法 代表方剂 药物组成(参考用量) 用法与加减
阳虚寒厥 畏寒蜷卧、四肢厥冷、神疲乏力、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脉沉微细 回阳救逆 四逆汤(《伤寒论》) 附子9-15g(先煎)、干姜9-12g、炙甘草6g 水煎服,附子先煎1-2小时去毒,若阳虚甚,加肉桂6g、淫羊藿15g;气虚加人参10g(另煎)。
血虚寒厥 四肢厥冷、面色㿠白、头晕心悸、手足麻木、唇甲色淡、舌淡苔白、脉细弱 温养通脉 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当归15g、桂枝9g、白芍9g、细辛3g、通草6g、炙甘草6g、大枣5枚 水煎服,血虚甚加熟地20g、阿胶10g(烊化);寒凝甚加吴茱萸6g、生姜3片。
气滞血瘀 四肢发凉、肤色紫暗、刺痛固定、舌暗有瘀斑、脉涩或沉弦 活血化瘀、行气通脉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桃仁12g、红花9g、当归15g、生地15g、川芎9g、赤芍9g、牛膝12g、柴胡9g、枳壳9g、甘草6g 水煎服,气滞甚加香附12g、郁金10g;瘀血甚加丹参20g、地龙10g。
热深厥深 四肢厥冷但胸腹灼热、烦躁口干、便秘尿赤、舌红苔黄燥、脉沉伏或滑数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白虎汤合承气汤(《伤寒论》) 石膏30g(先煎)、知母12g、粳米15g、炙甘草6g、大黄9g(后下)、芒硝6g(冲服) 水煎服,热毒炽盛加金银花20g、连翘15g;津伤伤加玄参15g、麦冬10g。

外治法辅助治疗

除内服方剂外,可结合外治法增强疗效:

四肢厥冷中医治疗药方

  1. 艾灸疗法:取关元、气海、足三里、太溪穴,用艾条温和灸,每穴15-20分钟,每日1次,适用于阳虚寒厥。
  2. 中药泡脚:取艾叶30g、干姜20g、花椒15g,煎水取汁,每晚睡前泡脚30分钟,水温40℃左右,可温经散寒,改善血液循环。

注意事项

  1. 辨证用药:四肢厥冷需明确病因,热厥(热深厥深)误用温阳药会加重病情,需由专业医师辨证。
  2. 饮食调护:避免生冷寒凉食物,阳虚者可适当食用羊肉、生姜、桂圆等温补之品;血虚者宜食红枣、枸杞、瘦肉等。
  3. 生活起居: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适当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以助阳气生发。

相关问答FAQs

Q1:四肢厥冷一定都是阳虚吗?需要辨证吗?
A1:四肢厥冷并非均由阳虚所致,中医需结合全身症状辨证,如阳虚寒厥伴畏寒、下利清谷;血虚寒厥伴心悸、面色苍白;热深厥深伴胸腹灼热、烦躁便秘,若盲目服用温阳药,可能加重热厥等证型病情,因此必须由医师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后辨证论治。

Q2:中药治疗四肢厥冷一般多久见效?
A2:见效时间因证型、病程及体质而异,一般而言,阳虚寒厥、血虚寒厥患者服药1-2周后症状可逐渐改善,如四肢转温、畏寒减轻;气滞血瘀型需2-4周,配合活血化瘀药物及运动促进血液循环;热深厥深起病急,若辨证准确,服药1-3天即可见厥回热起,若服药2周后症状无缓解,需及时复诊调整方案。

四肢厥冷中医治疗药方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2015年中草药价格表,各类药材价格当年变化趋势是怎样的?
« 上一篇 08-25
紫阮药材价格近期为何波动?背后原因及后市行情如何?
下一篇 » 08-25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