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摆柳是何种药材?名称由来与独特功效有何关联?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药材风摆柳,又名风柳、摆柳根,为柳科植物垂柳(Salix babylonica L.)的细嫩枝条或带叶嫩枝,其名源于枝条细长柔软,随风摇曳如柳拂风,形态飘逸而得名,作为传统中药材,风摆柳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利尿消肿等功效,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关节肿痛、小便不利、疮疡肿毒等症,以下从基源、性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采收加工及资源保护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药材风摆柳

基源与植物形态

风摆柳的原植物为垂柳,落叶乔木,高可达10-18米,树皮灰褐色,纵裂;枝条细长下垂,黄褐色或棕褐色,小枝绿色或黄绿色,无毛,叶互生,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5-10厘米,宽1-1.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表面深绿色,背面浅绿色,叶柄短或近无叶柄,花单性,雌异株,花序为柔荑花序,直立或斜展,花期3-4月,与叶同时开放或叶后开放;蒴果黄褐色,长4-5毫米,2瓣裂,种子细小,基部有白色长柔毛,果期4-5月,药用部位主要为春、夏季采收的嫩枝或带叶嫩枝,以枝条均匀、叶色绿者为佳。

药材性状

风摆柳药材呈细圆柱形,直径0.2-0.8厘米,表面黄绿色、棕褐色或红棕色,有细纵纹及点状皮孔,节部稍膨大,有芽痕或小枝脱落的疤痕,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整,皮部薄,木部黄白色或浅棕红色,髓部中空或呈薄膜状,气微,味淡或微苦,带叶者,叶片多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呈披针形,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灰绿色,主脉明显,以枝条细嫩、色绿、叶多者为佳。

性味归经

根据《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等记载,风摆柳性平,味苦、辛,归肝、胃、膀胱经,其性平和,苦能降泄,辛能发散,既可祛风除湿,又能通络利尿,无明显毒性,临床应用安全性较高。

药材风摆柳

功效主治

  1. 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风摆柳味辛能行,性平不燥,善于祛风通络,适用于风湿痹痛、关节屈伸不利、肢体麻木等症,尤以风寒湿痹偏寒者效果较好,常配伍威灵仙、独活、秦艽等同用;若热痹关节红肿,可配伍忍冬藤、络石藤等清热通络药。
  2. 利尿消肿:味苦降泄,入膀胱经,能通利水道,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腹水等症,可单用煎服,或配伍茯苓、白术、泽泻等健脾利水药增强疗效。
  3. 清热解毒,敛疮生肌:外用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治疗疮疡肿毒、皮肤湿疹、烧烫伤等,鲜品捣烂外敷,或干品研末调敷患处。
  4. 平肝潜阳:部分地区亦用其治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常配伍天麻、钩藤、石决明等平肝药。

化学成分

现代研究表明,风摆柳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水杨苷、鞣质、有机酸、树脂及挥发油等,其活性成分与药效密切相关:

  • 黄酮类:如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等,具有抗炎、抗氧化、镇痛作用,是治疗风湿痹痛的重要物质基础。
  • 水杨苷:经水解可生成水杨酸,具有解热、镇痛、抗炎及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是阿司匹林的天然前体。
  • 鞣质:含没食子酸、儿茶素等,具有收敛、止血、抗菌作用,外用可促进伤口愈合。
  • 有机酸与挥发油:含琥珀酸、香草酸及多种挥发油成分,能利尿、抗病原微生物,辅助治疗泌尿系统感染及皮肤炎症。

以下为风摆柳主要化学成分及含量范围(以干品计):

成分类别 代表化合物 含量范围(%)
黄酮类 槲皮素 12-0.35
山奈酚 08-0.28
苷类 水杨苷 50-2.00
鞣质 没食子酸 50-4.00
有机酸 琥珀酸 10-0.30
挥发油 桉叶素、芳樟醇 05-0.20

药理作用

  1. 抗炎镇痛:风摆柳中的黄酮类和水杨苷能抑制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的释放,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关节肿胀和疼痛;其镇痛作用与吗啡、非甾体抗炎药机制相似,但依赖性较低。
  2. 利尿消肿:水杨苷和有机酸可增加肾小球滤过率,抑制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促进水钠排泄,从而减轻水肿,对心源性、肾源性水肿有一定改善作用。
  3. 抗菌抗病毒:鞣质和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也有一定抑制效果,外用可预防伤口感染。
  4. 抗氧化:黄酮类成分能清除自由基,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延缓关节软骨退化,对风湿病的辅助治疗有积极作用。

临床应用

  1. 风湿性关节炎:风摆柳15克,威灵仙12克,独活10克,秦艽9克,煎服,每日1剂,7日为一疗程,可缓解关节疼痛、晨僵。
  2. 急性肾炎水肿:风摆柳20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泽泻10克,车前子(包煎)10克,煎服,每日1剂,有利尿消肿之效。
  3. 疮疡肿毒:鲜风摆柳适量,捣烂如泥,加少许蜂蜜调匀外敷,每日换药1次,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4. 湿疹、皮炎:风摆柳30克,苦参20克,地肤子15克,煎汤外洗,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有祛湿止痒之效。

采收加工与资源保护

采收加工:风摆柳宜在春、夏季(3-6月)采收,此时枝条柔嫩,有效成分含量较高,采收后去除老枝、杂质,切段(长约2-3厘米),晒干或阴干,干燥时避免阳光直射,以免挥发油损失,成品贮于干燥处,防潮防蛀。
资源保护:垂柳为我国常见栽培树种,资源丰富,但部分地区因过度采收野生植株,导致局部资源减少,建议加强人工栽培,推广扦插繁殖技术,确保药材可持续供应;采收时应保留部分母株,避免破坏生态环境。

药材风摆柳

相关问答FAQs

Q1:风摆柳和普通柳枝有什么区别?是否可以互相替代使用?
A1:风摆柳特指垂柳的细嫩枝条或带叶嫩枝,以“枝条柔软、叶色绿”为特征,而普通柳枝(如旱柳、河柳的枝条)多为老枝,木质化程度高,两者性味功效相似(均能祛风、通络、利尿),但风摆柳因含嫩枝叶,黄酮类、水杨苷等活性成分含量略高,药效稍强,临床应用中,若以“祛风湿、通经络”为主,两者可互相替代;若需外用解毒生肌,则优先选用风摆柳(嫩枝组织疏松,有效成分易溶出),需注意,普通柳枝若采收于污染严重区域,可能存在重金属超标风险,需谨慎使用。

Q2:使用风摆柳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哪些人群不宜服用?
A2:风摆柳性平,但过量服用(每日超过30克)可能引起腹泻、恶心等胃肠道反应,建议常规用量为9-15克(外用适量),以下人群需慎用或禁用:① 脾胃虚寒者(易腹泻、腹痛者),因风摆柳苦寒降泄,可能加重症状;② 孕妇,其利尿作用可能增加子宫平滑肌收缩风险,虽无明确致畸报道,但为安全起见应避免使用;③ 对柳科植物过敏者,可能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需立即停用并就医,风摆柳不宜与强心苷类药物(如地高辛)同用,水杨苷可能增强后者毒性,需遵医嘱配伍。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天津哪里有卖中草药阿魏?求告知购买地点!
« 上一篇 09-02
龙须藤最新价格多少?中草药市场行情影响因素有哪些?
下一篇 » 09-02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