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圆胡”并非全国通用的标准名称,在部分地区民间可能指代“圆叶胡颓子”(Elaeagnus glabra Thunb.)的干燥根或叶,该植物为胡颓子科胡颓子属落叶灌木,因其叶片近圆形、边缘常呈波浪状而得名“圆胡”,以下将围绕圆叶胡颓子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药用价值及图片识别要点进行详细说明,帮助读者准确识别这一中草药。
圆叶胡颓子植株高1-3米,枝条开展,老枝灰褐色,嫩枝密被银白色鳞片,小枝具黄褐色锈色鳞片,常呈“之”字形弯曲,叶片革质,单叶互生,叶片近圆形或卵圆形,长3-8厘米、宽2-6厘米,先端钝圆或微凹,基部圆形或近心形,叶缘微波状,叶面深绿色有光泽,无毛或沿中脉疏生鳞片,叶背密被银白色鳞片,中脉在叶面下陷、在叶背凸起,花期为5-6月,花腋生,花梗短,长1-3毫米,花被筒钟形,长5-8毫米,上部4裂,裂片宽卵形或三角形,外面银白色,内面黄白色,雄蕊4枚,着生花被筒中下部,花丝极短,果期8-10月,核果椭圆形,长8-12毫米,直径6-8毫米,成熟时红褐色,表面被银白色鳞片,果梗短,长2-5毫米,种子褐色,有光泽。
圆叶胡颓子多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灌丛、溪边路旁、林缘及荒地,适应性强,耐旱、耐贫瘠,喜光也耐半阴,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在疏松、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中生长最佳,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如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在日本、越南也有分布。
在传统中医中,圆叶胡颓子的根、叶均可入药,其性平,味微苦、涩,归肝、脾经,具有收敛止泻、止咳平喘、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等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腹泻、痢疾、咳嗽气喘、跌打损伤、风湿痹痛、外伤出血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圆叶胡颓子含黄酮类(如槲皮素、山奈酚)、生物碱、有机酸、多糖、挥发油及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抗炎、抗氧化、抑菌、调节免疫、保护心血管等作用,其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有抑制作用。
圆叶胡颓子图片识别要点
为帮助准确识别“圆胡”(圆叶胡颓子),以下通过表格归纳不同部位的关键特征,便于对照图片辨别:
部位 | 形态特征 | 图片识别关键点 |
---|---|---|
植株整体 | 落叶灌木,高1-3米,枝条开展,老枝灰褐色,嫩枝密被银白色鳞片,常具细刺 | 丛生状,嫩枝银白色明显,老枝有纵向裂纹 |
叶片 | 近圆形或卵圆形,长3-8cm,宽2-6cm,叶缘微波状,叶面深绿有光泽,叶背银白色 | 叶背银白色鳞片密集是核心特征,叶面无毛或仅中脉有鳞片,叶缘无锯齿呈波浪状 |
花 | 腋生,花被筒钟形,长5-8mm,白色或淡黄色,顶端4裂,外面银白色,内面黄白色 | 花小而密集,花梗极短,花被筒外被银白色鳞片,花期5-6月,花后结绿色幼果 |
果实 | 核果椭圆形,长8-12mm,成熟时红褐色,表面被银白色鳞片,果梗短 | 果实椭圆形(非球形),成熟时红褐色带银白色斑点,果梗短小,果皮易脱落,内有1粒种子 |
根 | 木质化,根皮褐色,断面黄白色,纤维性 | 根呈圆柱形,略弯曲,表面有纵纹及细根痕,断面平坦,气微,味微涩 |
图片获取与使用建议
若需高清“圆胡”(圆叶胡颓子)图片,可通过以下途径获取:
- 专业植物图鉴:如《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浙江植物志》等工具书,配有精准的植物形态手绘图或标本照片。
- 在线数据库:中国植物志官网(www.iplant.cn)、PPBC中国植物图像库(ppbc.cn)等平台,可检索到不同生长阶段(花、果、叶)的实拍图片,部分含显微特征。
- 中药材识别平台:如“中华药材网”“中药世家”等,提供药用部位(根、叶)的特写图片及鉴别要点。
需注意,“圆胡”作为地方别名,可能存在同名异物现象,建议结合植株形态特征(尤其是叶背银白色鳞片、果实形状)综合判断,避免与同属植物(如牛奶子Elaeagnus umbellata、宜昌胡颓子Elaeagnus henryi)混淆,后两者叶片多为椭圆形,果实形状或叶背鳞片密度与圆叶胡颓子存在差异。
相关问答FAQs
问:“圆胡”与“胡颓子”是同一种中草药吗?
答:“圆胡”通常指“圆叶胡颓子”,而“胡颓子”是胡颓子属(Elaeagnus)植物的统称,该属约80种,我国产40余种,包括牛奶子、宜昌胡颓子、沙枣等,两者在药用部位(根、叶)和功效(收敛止泻、止咳平喘)上相似,但圆叶胡颓子的典型特征是叶片近圆形、叶背密被银白色鳞片,而牛奶子叶片为椭圆形,宜昌胡颓子叶片多为披针形,可通过叶片形状和鳞片密度区分。
问:如何辨别“圆胡”图片的真伪?
答:辨别时可关注三个核心特征:一是叶背必须密被银白色鳞片,若图片中叶片背面为绿色或仅有少量鳞片,则可能为其他植物;二是果实成熟时为红椭圆形,非球形或长圆形;三是花被筒外被银白色鳞片,内面黄白色,花梗极短,若图片中叶片为绿色无银白色斑块、果实为球形或花梗较长,需结合专业图鉴核对,必要时咨询植物分类专家或中药材鉴定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