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桃作为蔷薇科桃属植物的果实,其果肉多汁味甜,而种子(桃仁)则是传统中药材,在植物分类和药用实践中,存在多种外观或功效与毛桃相似的药材,它们或同属桃属,或果实形态相近,常被混淆或协同应用,以下从来源、特征、功效等方面详细介绍几种类似毛桃的药材,并附对比表格及常见问题解答。
桃仁与山桃仁:同属近缘的核心药材
桃仁和山桃仁是最典型的“类似毛桃的药材”,二者均来源于桃属植物,种子形态与功效高度相似,为临床常用药。
桃仁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桃(Prunus persica)的成熟种子,主产于河北、山东、四川等地,夏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果肉及核壳,取种子晒干。
特征:呈扁长卵形,长1.2~1.8cm,宽0.8~1.2cm,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纵皱纹,尖端略尖,基部钝圆,种皮薄,子叶乳白色,富油性,气微,味微苦。
功效:活血化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用于经闭痛经、癥瘕痞块、跌扑损伤、肠燥便秘、咳嗽气喘,现代研究表明,桃仁含苦杏仁苷、脂肪油(油酸、亚油酸等),具有抗凝血、抗炎、镇痛等作用。
山桃仁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山桃(Prunus davidiana)的成熟种子,主产于山西、陕西、甘肃等地,采收加工同桃仁。
特征:与桃仁相似,但颗粒较小,长1~1.5cm,宽0.8~1.1cm,表面红棕色或深棕色,纵皱纹更细密,边缘较薄,种皮较厚,子叶白色。
功效:与桃仁基本一致,活血化瘀力稍弱,润肠通便作用较强,因山桃多为野生,资源丰富,部分地区作为桃仁的替代品使用,但《中国药典》将二者分列,需注意区分。
扁桃仁:食用与药用的交叉品种
扁桃仁俗称“巴旦木”,虽常作坚果食用,但其植物来源与毛桃同属蔷薇科,果实形态与毛桃相似,种子在部分民族医药中亦作药用。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扁桃(Prunus amygdalus)的成熟种子,主产于新疆、陕西等地,夏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果皮,取种子晒干。
特征:呈扁椭圆形,长1.5~2.5cm,宽1~1.5cm,表面浅黄棕色,有细小蜂窝状孔洞,顶端尖,基部钝圆,种皮薄,易剥离,子叶类白色,富油性,味甜。
功效:传统维吾尔医药中用于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现代研究认为其含丰富维生素E、不饱和脂肪酸,可辅助调节血脂,但作为药材时,其活血化瘀功效弱于桃仁,多偏向食疗保健,需注意苦扁桃仁含苦杏仁苷,有小毒,不可过量食用。
杏桃仁:易与桃仁混淆的近缘品
杏桃仁即杏仁,为蔷薇科植物杏(Prunus armeniaca)或山杏(Prunus sibirica)的种子,因与桃仁外观相似,常被误用,需严格区分。
来源:杏主产于东北、华北;山杏主产于东北、西北,夏季采收成熟果实,取种子去种皮晒干。
特征:呈扁心形,长1~1.9cm,宽0.8~1.5cm,表面黄棕色至深棕色,一端尖,一端钝圆,基部不对称,种皮较厚,表面有细小颗粒,味苦(苦杏仁)或甜(甜杏仁)。
功效:苦杏仁降气止咳、平喘润肠,用于咳嗽气喘、肠燥便秘;甜杏仁偏润肺止咳,多用于虚劳咳嗽,与桃仁相比,杏仁止咳作用突出,但活血化瘀功效较弱,且苦杏仁含苦杏仁苷,需炮制(如焯煮、炒制)以降低毒性。
类似毛桃药材的对比
为便于区分,现将上述药材的核心特征归纳如下:
药材名称 | 来源植物 | 种子形状 | 表面特征 | 性味归经 | 主要功效 | 注意事项 |
---|---|---|---|---|---|---|
桃仁 | 桃(P. persica) | 扁长卵形 | 黄棕色至红棕色,纵皱纹 | 苦、甘,平;归心、肝、大肠经 | 活血化瘀、润肠通便 | 孕妇慎用 |
山桃仁 | 山桃(P. davidiana) | 扁长卵形(较小) | 红棕色,皱纹细密 | 同桃仁 | 活血化瘀、润肠通便 | 功效与桃仁相似,力稍弱 |
扁桃仁 | 扁桃(P. amygdalus) | 扁椭圆形 | 浅黄棕色,蜂窝状孔洞 | 甘,平;归肺、大肠经 | 润肺止咳、润肠通便 | 苦扁桃仁有小毒 |
杏桃仁 | 杏/山杏(P. armeniaca/P. sibirica) | 扁心形 | 黄棕色,颗粒状,基部不对称 | 苦(苦杏仁)/甘(甜杏仁),微温;归肺、大肠经 |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 苦杏仁需炮制去毒 |
相关问答FAQs
Q1:桃仁和山桃仁如何快速区分?
A:从外观和大小上区分:桃仁颗粒较大(长1.2~1.8cm),表面颜色偏黄棕至红棕,纵皱纹较粗;山桃仁颗粒较小(长1~1.5cm),颜色偏深红棕,纵皱纹细密且边缘更薄,桃仁多为栽培品,资源稳定;山桃仁多为野生品,部分地区作为桃仁替代品,但《中国药典》将二者分列,临床建议按需选用。
Q2:扁桃仁(巴旦木)能代替桃仁入药吗?
A:不能,扁桃仁与桃仁虽同属蔷薇科,但功效侧重不同:桃仁以活血化瘀为主,常用于妇科瘀血、跌打损伤;扁桃仁则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为辅,多作食疗或民族药用,且扁桃仁中的苦扁桃仁含苦杏仁苷,有小毒,不可替代桃仁用于活血化瘀治疗,以免药不对症或引发毒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