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草药的命名体系中,常以“天、地、人”三才之道取象比类,赋予药材自然与人文的内涵,“天丁、地丁、人丁”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三者虽一字之差,却各具药性,分属不同类别,共同构成了中医药理法方药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天丁,学名皂角刺,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干燥棘刺,因生于高枝,形如铁钉,古人以“天”喻其高,故名“天丁”,其性辛、温,归肝、胃经,味辛能行,性温通散,尤善走窜,有“痈疮圣药”之称。《本草纲目》记载:“治痈肿,妒乳,风疠恶疮,胞衣不下。”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痈疮肿毒初起或脓成不溃,如乳痈、疔疮、瘰疬等,亦可治疗麻风、皮肤顽癣等证,用法上,内煎服常用量为3-1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因其性走窜,有耗气伤阴之虞,故孕妇、阴虚火旺者慎用。
地丁,临床以紫花地丁(Viola yedoensis Makino.)最为常用,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的干燥全草,因贴地而生,花开紫色,形似丁,故名“地丁”,另有苦地丁(Corydalis bungeana Turcz.),为罂粟科植物地丁草的干燥全草,性味功效与紫花地丁相近,但苦寒之性更甚,紫花地丁性苦、辛,寒,归心、肝经,长于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尤善疗疮。《千金方》以之治疔疮肿毒,《本草纲目》言:“治血疔诸肿毒,痈疽发背,疔肿瘰疬。”现代多用于治疗疔疮、丹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等,内服煎用15-30g,鲜品可捣烂外敷;因其性寒,脾胃虚寒者不宜久服。
人丁,多指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 Mey.)的干燥根和根茎,因“人参”之名含“人”之形,其根如人形,且能补益人体元气,固护“人丁”之根本,故有“人丁”之称,人参被列为“上品”,性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经,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为“补气第一要药”。《神农本草经》载:“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临床用于气虚欲脱、脉微欲绝的危重症,如休克、心衰;亦治脾肺气虚、津伤口渴、心神不安等,用量宜小,一般煎服3-9g,宜另煎兑服;实证、热证、正气不虚者禁用,否则可能导致“气壅上火”,出现腹胀、烦躁等不良反应。
三者药性迥异,却各有侧重,为便于理解,可参考下表对比:
中草药名称 | 来源 | 性味归经 | 核心功效 | 主治病症 | 常用用法 |
---|---|---|---|---|---|
天丁(皂角刺) | 豆科皂荚干燥棘刺 | 辛,温;归肝、胃经 | 消肿托毒,排脓 | 痈疮肿毒、乳痈、麻风、胞衣不下 | 内服3-10g,外用适量 |
地丁(紫花地丁) | 堇菜科紫花地丁全草 | 苦、辛,寒;归心、肝经 |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 疔疮肿毒、丹毒、毒蛇咬咽、咽喉肿痛 | 内服15-30g,鲜品外敷 |
人丁(人参) | 五加科人参根及根茎 | 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经 | 大补元气,安神益智 | 气虚欲脱、脾肺气虚、津伤口渴、心神不安 | 内服3-9g,另煎兑服 |
三者之中,天丁如“攻城之将”,以辛温之性破毒外出;地丁似“清热之臣”,以苦寒之力解毒凉血;人丁若“固本之君”,以甘温之味补气固元,在中医“扶正祛邪”理论指导下,三者或单用,或配伍,共同守护着人体健康。
FAQs
问:天丁、地丁、人丁可以一起配伍使用吗?
答:需根据病情辨证配伍,若疮疡肿毒日久、正气亏虚(如脓成不溃、体倦乏力),可配伍天丁(皂角刺)排脓托毒、人丁(人参)补气扶正,辅以地丁(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共奏“扶正祛邪”之效,但需注意,天丁活血通经,孕妇禁用;人参补气壅滞,湿热壅盛者不宜,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问:孕妇使用这三种中草药时有哪些禁忌?
答:孕妇用药需格外谨慎:天丁(皂角刺)辛温走窜,活血通经,可能引起子宫收缩,导致流产,为妊娠禁忌药,禁用;地丁(紫花地丁)性寒,过量易伤脾胃阳气,脾胃虚寒孕妇慎用,且无气虚表现时不宜久服;人丁(人参)若气虚明显(如胎动不安、气短乏力),可在医师指导下短期少量使用,但实证、热证(如口干舌燥、大便秘结)禁用,以免“气有余便是火”,加重妊娠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