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多动症方剂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0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中医治疗多动症的历史悠久,认为其病位主要在心、肝、脾、肾,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当相关,核心病机为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衡,常见证型包括肝肾阴虚、痰火扰神、心脾两虚、脾虚肝旺等,中医通过辨证论治,采用方剂内服结合针灸、推拿等外治法,可有效改善患儿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情绪不稳等症状,且副作用较小,尤其适用于体质敏感或西药耐受性差的儿童。

中医治疗多动症方剂

中医对多动症的认识与辨证基础

多动症在中医古籍中可归于“脏躁”“失聪”“健忘”等范畴,如《黄帝内经》提出“重阳者狂,重阴者癫”,后世医家认为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若先天肾精不足或后天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易致肝阳上亢、痰火内扰、心神失养,临床辨证需结合患儿症状、舌脉、体质综合判断:肝肾阴虚者以手足多动、五心烦热为主;痰火扰神者以烦躁易怒、口苦痰多为特点;心脾两虚者以神疲乏力、食欲不振为表现;脾虚肝旺者则以冲动任性、纳差便溏为特征。

中医辨证论治与代表方剂

(一)肝肾阴虚证

病机: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耗伤,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筋脉失养。
临床表现:手足多动,动作笨拙,注意力涣散,情绪不稳,急躁易怒,五心烦热,盗汗,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代表方剂:知柏地黄丸合天麻钩藤饮加减。
药物组成:知母10g、黄柏6g、熟地15g、山茱萸10g、山药15g、泽泻10g、牡丹皮10g、茯苓10g、天麻10g、钩藤12g(后下)、石决明20g(先煎)、杜仲10g、牛膝10g。
方解:方中知母、黄柏滋阴降火;熟地、山茱萸、山药滋补肝肾;泽泻、牡丹皮、茯苓健脾渗湿;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杜仲、牛膝补益肝肾、引血下行,全方共奏滋阴潜阳、柔肝息风之效。
加减:若盗汗明显加浮小麦15g、五味子6g;若心烦不眠加酸枣仁15g、百合12g。

(二)痰火扰神证

病机: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郁而化火,上扰心神。
临床表现:多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烦躁易怒,口苦口黏,咳痰黄稠,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代表方剂:黄连温胆汤加减。
药物组成:黄连6g、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竹茹10g、枳实10g、石菖蒲10g、远志10g、郁金10g、龙胆草6g、甘草6g。
方解:黄连清心泻火;半夏、陈皮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竹茹、枳实清热化痰、理气和中;石菖蒲、远志开窍安神;郁金行气解郁;龙胆草清泻肝火;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化痰、开窍安神之效。
加减:若便秘加生大黄6g(后下)、芒硝6g(冲服);若痰多加胆南星6g、天竺黄10g。

(三)心脾两虚证

病机:思虑过度或病后失养,心脾两虚,气血生化不足,心神失养。
临床表现:神疲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但动作笨拙,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代表方剂:归脾汤加减。
药物组成: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当归10g、龙眼肉10g、酸枣仁15g、远志10g、木香6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
方解:黄芪、党参补气健脾;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当归、龙眼肉养血安神;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行气醒脾;生姜、大枣调和脾胃;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之效。
加减:若纳差加焦山楂10g、炒麦芽15g;若便溏加炒扁豆15g、薏苡仁15g。

中医治疗多动症方剂

(四)脾虚肝旺证

病机:脾胃虚弱,肝木乘土,肝阳上亢,筋脉失养。
临床表现:多动冲动,烦躁易怒,情绪不稳,食欲不振,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红苔白,脉弦细。
代表方剂:逍遥散合甘麦大枣汤加减。
药物组成: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0g、茯苓15g、浮小麦30g、大枣5枚、钩藤12g(后下)、蝉蜕6g、甘草6g。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健脾益气;浮小麦、大枣养心安神;钩藤、蝉蜕平肝息风;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肝健脾、平肝安神之效。
加减:若易怒加龙胆草6g、栀子10g;若便溏加炒山药15g、砂仁6g(后下)。

不同证型方剂对比归纳

证型 代表方剂 核心功效 关键药物组成(简) 主治症状重点
肝肾阴虚 知柏地黄丸合天麻钩藤饮 滋阴潜阳、柔肝息风 知母、黄柏、熟地、天麻、钩藤、石决明 五心烦热、盗汗、急躁易怒
痰火扰神 黄连温胆汤 清热化痰、开窍安神 黄连、半夏、竹茹、石菖蒲、龙胆草 口苦痰多、便秘尿黄、烦躁易怒
心脾两虚 归脾汤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黄芪、党参、酸枣仁、当归、远志 神疲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萎黄
脾虚肝旺 逍遥散合甘麦大枣汤 疏肝健脾、平肝安神 柴胡、白芍、白术、浮小麦、钩藤、蝉蜕 情绪不稳、便溏、食欲不振

中医综合治疗与调护建议

除方剂内服外,中医外治法可增强疗效:

  1. 针灸:主穴取百会、四神聪、内关、太冲、三阴交,肝阳上亢者加太溪、风池;痰火扰神者加丰隆、合谷;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每周2-3次,每次30分钟。
  2. 推拿:按揉百会、风池、肝俞、脾俞、肾俞,捏脊5-10遍,摩腹5分钟,每日1次,可调和脏腑、安神定志。
  3. 穴位贴敷:取吴茱萸、肉桂等份研末,用醋调敷涌泉穴,每晚1次,引火归元,适用于肝肾阴虚或脾虚肝旺证。

生活调护: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肥甘厚味及咖啡因类食物;保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家长需耐心引导,减少责骂,通过游戏、运动等方式疏导情绪;定期复诊,根据症状变化调整方剂。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中医治疗多动症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见效?
解答:中医治疗多动症的效果因患儿年龄、病情轻重、证型及体质差异而异,一般而言,轻证患儿(如单纯脾虚肝旺或心脾两虚)连续治疗1-2个月后,注意力、多动冲动等症状可逐渐改善;中重度患儿(如肝肾阴虚、痰火扰神)需坚持3-6个月以上,部分患儿需配合针灸、推拿等综合疗法,家长需注意,中药起效较缓,需严格遵医嘱服药,避免自行停药或换药,同时结合生活调护,以巩固疗效。

中医治疗多动症方剂

问题2:中医治疗多动症能否根治?会复发吗?
解答:目前多动症尚无绝对“根治”方法,但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结合生活管理,可有效控制症状、减少复发,中医强调“治病求本”,通过调节脏腑功能、平衡阴阳,从根源上改善患儿的体质与行为状态,临床观察显示,多数患儿经规范治疗后,症状可显著缓解,部分患儿在青春期后症状自然减轻,但若后天调护不当(如饮食失节、情志刺激),仍可能复发,建议患儿在症状稳定后定期复诊,并长期关注心理健康与生活习惯,以降低复发风险。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医治疗症瘕的辨证分型、疗法及临床效果如何?
« 上一篇 09-07
中医治疗出汗多
下一篇 » 09-07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