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梗药材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8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桔梗,又名包袱花、铃铛花、苦梗,是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 (Jacq.) A. DC.的干燥根,作为传统常用中药材,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脓之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咳嗽痰多、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等症,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桔梗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其在呼吸系统、免疫系统、抗炎、抗氧化等方面的应用备受关注,本文将从桔梗的基原与产地、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鉴别与炮制、资源保护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吉梗药材

基原与产地

桔梗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可达70厘米,全体有白色乳汁,根胡萝卜形,长可达20厘米,表面淡黄白色或淡棕色,有不规则纵皱及皮孔,叶多为互生,有时对生,茎中下部的叶常为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上部叶渐小,呈条状披针形,花大,单生于茎顶或叶腋,花冠钟状,蓝紫色或白色,花期7-9月;果期8-10月,蒴果倒卵形,成熟顶部5瓣裂。

桔梗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主产于安徽、河南、湖北、辽宁、吉林、河北等地,其中安徽的“太桔梗”、河南的“南桔梗”、辽宁的“北桔梗”因品质优良而闻名,桔梗喜凉爽气候,耐寒,怕积水,适宜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壤土中生长,多为人工栽培,也有野生资源,但近年来因采挖过度,野生资源逐渐减少,栽培品已成为市场主流。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根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记载,桔梗性味苦、辛,平;归肺经,其核心功效为“宣肺、利咽、祛痰、排脓”,具体应用如下:

  1. 宣肺祛痰:桔梗味辛性散,能开宣肺气,促进肺气宣发,使痰浊排出,为治咳化痰之要药,无论外感风热、风寒,或肺气不宣所致的咳嗽痰多、痰黏难咯,均可配伍使用,如治风寒咳嗽,配伍紫苏、杏仁(如杏苏散);治风热咳嗽,配伍桑叶、菊花、杏仁(如桑菊饮)。
  2. 利咽开音:桔梗辛散苦泄,能宣肺利咽,治疗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尤其适用于外邪犯肺、热毒壅盛所致的咽喉不适,常与甘草、牛蒡子、薄荷等同用,如桔梗汤(《伤寒论》)配伍甘草,治疗咽喉肿痛、失音。
  3. 排脓消痈:桔梗性平,能排脓消痈,治疗肺痈(肺脓肿)、肠痈(阑尾炎)等内痈病症,尤以治肺痈见长,常与鱼腥草、芦根、冬瓜仁等同用,如《千金苇茎汤》配伍苇茎、薏苡仁、桃仁,排脓解毒、逐瘀消痈。
  4. 其他作用:桔梗还可用于治疗胸满胁痛、痢疾腹痛等症,如配伍枳壳、香附治疗胸胁胀痛;配伍槟榔、大黄治疗痢疾里急后重。

化学成分

桔梗的化学成分复杂,目前已从中分离鉴定出多种类型化合物,主要包括皂苷类、黄酮类、多糖、挥发油、植物甾醇、聚炔类及微量元素等,其中皂苷类为其主要活性成分。

(一)皂苷类

皂苷是桔梗中含量最高、研究最深入的活性成分,目前已分离出20余种三萜皂苷,统称为桔梗皂苷(Platycodin),主要包括桔梗皂苷D(Platycodin D)、桔梗皂苷A(Platycodin A)、桔梗皂苷C(Platycodin C)、桔梗皂苷D2(Platycodin D2)、去酰基桔梗皂苷D(Deacylplatycodin D)等,其中桔梗皂苷D含量最高,药理活性也最显著,被认为是桔止咳祛痰、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

(二)黄酮类

桔梗中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芹菜素(Apigenin)、木犀草素(Luteolin)、槲皮素(Quercetin)及其苷类,这些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清除自由基等作用,与桔梗的部分药理活性相关。

(三)多糖

桔梗多糖(Platycodon polysaccharides)是由多种单糖组成的杂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降血糖等作用,能激活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吉梗药材

(四)其他成分

挥发油成分包括己醛、2-庚酮、芳樟醇、香叶醇等,具有抑菌、平喘作用;植物甾醇如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具有抗炎、降血脂作用;聚炔类成分如桔梗炔(Platycodin),具有抗菌、抗病毒活性;此外还含有铁、锌、钙、锰等微量元素及氨基酸。

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桔梗及其活性成分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祛痰与镇咳作用

桔梗皂苷是其祛痰作用的主要成分,通过刺激咽喉及消化道黏膜,反射性地增加支气管腺体分泌,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同时还能降低呼吸道黏膜的黏液性,减少痰液黏稠度,镇咳作用可能与桔梗皂苷抑制咳嗽中枢、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有关,实验研究表明,桔梗皂苷D对氨水引小鼠咳嗽有显著抑制作用,并能增加酚红排泌量,显示明确的祛痰镇咳效果。

(二)抗炎作用

桔梗皂苷、黄酮类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能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如前列腺素E2(PGE2)、白三烯B4(LTB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减轻炎症反应,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角叉菜胶大鼠足肿胀等模型中,桔梗提取物能显著抑制肿胀程度,其抗炎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

(三)免疫调节作用

桔梗多糖和皂苷类成分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提高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研究表明,桔梗多糖可显著提高环磷酰胺所致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促进血清溶血素抗体生成,提示其具有免疫增强作用。

(四)抗氧化作用

桔梗中的黄酮类、皂苷类成分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能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的活性,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在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清除实验中,桔梗提取物显示出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五)其他作用

  1. 降血糖与降血脂:桔梗多糖和皂苷能改善糖代谢,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糖尿病模型动物的血糖水平;同时能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具有调血脂作用。
  2. 保护胃黏膜:桔梗提取物能抑制胃酸分泌,增加胃黏膜黏液分泌,促进前列腺素合成,修复胃黏膜损伤,对乙醇、吲哚美辛所致的胃溃疡有保护作用。
  3. 抗肿瘤:桔梗皂苷D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通过线粒体途径激活Caspase-3、Caspase-9,抑制NF-κB信号通路,对肺癌、肝癌、胃癌等多种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

桔梗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可单味使用,也常与其他中药配伍组成方剂,用于治疗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多种疾病。

吉梗药材

(一)呼吸系统疾病

  1. 咳嗽、咯痰:桔梗是治疗咳嗽痰多的常用药,如治风寒咳嗽,配伍荆芥、防风、紫苏叶(如止嗽散);治风热咳嗽,配伍桑叶、菊花、连翘(如桑菊饮);治燥咳,配伍桑叶、杏仁、沙参(如桑杏汤),现代中成药如川贝枇杷膏、急支糖浆等均含有桔梗。
  2. 咽喉肿痛、失音:桔梗配伍甘草、牛蒡子、薄荷,治疗风热感冒或肺热所致的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如桔梗汤(《伤寒论》)为经典方剂。
  3. 肺痈(肺脓肿):桔梗配伍鱼腥草、芦根、冬瓜仁、桃仁,如《千金苇茎汤》,用于治疗肺痈,症见咳嗽胸痛、吐腥臭脓痰。

(二)其他疾病

  1. 鼻窦炎、中耳炎:桔梗配伍辛夷花、苍耳子、白芷,治疗鼻窦炎头痛、鼻塞流涕;配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治疗急性中耳炎。
  2. 痢疾、腹痛:桔梗配伍黄连、木香、槟榔,治疗湿热痢疾,症见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
  3. 排尿困难、癃闭:桔梗能开提肺气,助膀胱气化,配伍茯苓、泽泻、车前子,治疗肺气不宣所致的癃闭。

鉴别与炮制

(一)药材鉴别

  1. 性状鉴别:桔根呈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下部渐细,有的有分枝,长7-20厘米,直径0.7-2厘米,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不去外皮的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全体有不规则纵皱及沟纹,并有横向皮孔样斑痕,上部有横纹,顶端有较短的根茎(芦头),上有数个半月形茎痕,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形成层环棕色,皮部类白色,有裂隙,俗称“菊花心”,气微,味微甜后苦。
  2. 显微鉴别: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至十数列细胞,外侧常破裂,皮层窄,可见乳汁管,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相聚,呈放射状排列,中央有初生木质部,粉末:乳管碎片含无色颗粒状分泌物,木栓细胞棕黄色,多角形,淀粉粒单粒或复粒,单粒类球形或圆多角形,脐点裂缝状。
  3. 理化鉴别:取粉末1克,加甲醇10毫升,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毫升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桔梗对照药材1克,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微升,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6: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二)炮制方法

  1. 生桔梗: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生品偏于宣肺、祛痰、利咽,多用于外感咳嗽、咽喉肿痛。
  2. 蜜桔梗: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桔梗片中拌匀,闷透,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放凉,每100公斤桔梗片,用炼蜜25公斤,蜜炙后能增强润肺止咳作用,多用于肺虚咳嗽、痰中带血。

资源保护与栽培

桔梗作为常用中药材,市场需求量大,长期以来依赖野生资源,但因过度采挖,野生资源已濒临枯竭,桔梗已实现人工规模化栽培,主要分布在安徽、河南、湖北、辽宁等地,栽培技术日趋成熟。

栽培桔梗一般采用种子繁殖,春播或秋播,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施足基肥,精细整地,条播或撒播,出苗后及时间苗、除草、施肥,生长期间注意防治根腐病、紫纹羽病等病害,采收一般在种植后2-3年秋季,挖取根部,除去地上部分,洗净,刮去外皮,晒干或烘干。

为保护桔梗资源,应加强野生资源的管理,禁止无序采挖,推广人工栽培,建立规范化种植基地(GAP),确保药材质量稳定;同时开展桔梗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深入研究,开发其新的药用价值,提高资源利用率。

使用注意

  1. 用量:内服煎汤,3-10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2. 禁忌:桔梗性升散,气机上逆、呕吐、阴虚咳嗽、咯血者慎用;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十八反:“桔梗贝蒌及半夏,乌乌反亦如兹”)。
  3. 不良反应:过量服用桔梗可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胃肠道反应,因其所含皂苷能强烈刺激胃黏膜,一般停药后可缓解。

相关问答FAQs

Q1:桔梗与沙参在功效上有什么区别?
A:桔梗与沙参均为治疗咳嗽痰多的常用药,但功效侧重不同,桔梗性辛散苦泄,主入肺经,长于“宣肺、利咽、祛痰、排脓”,作用偏于“开提”,能促进肺气宣发,使痰浊排出,适用于外感或肺气不宣所致的咳嗽痰多、咽喉肿痛、肺痈吐脓等实证,且能载药上行,引药上行于肺,沙参性甘微寒,主入肺、胃经,长于“养阴清肺、益胃生津”,作用偏于“润养”,适用于肺热燥咳或阴虚劳嗽、干咳少痰、咽干喉痛等虚证,尤其适合久咳伤阴者,简言之,桔梗偏于“宣散祛痰”,沙参偏于“养阴润肺”,二者常配伍使用,如治肺热咳嗽,桔梗宣肺祛痰,沙参养阴润肺,标本兼顾。

Q2:服用桔梗时为什么会有“吐”的感觉?如何避免?
A:桔梗中含有桔梗皂苷,其味苦且具有较强的刺激性,能强烈刺激咽喉及消化道黏膜,反射性地引起恶心、呕吐,尤其生品或用量过大时更明显,这种“吐”的感觉是桔皂苷的药理作用之一,少量服用时能促进痰液排出,但过量则会导致不良反应,为避免,可采取以下措施:①控制用量,一般内服煎汤不超过10克;②炮制后使用,如蜜炙桔梗能减轻其苦味和刺激性,增强润肺止咳作用,减少恶心呕吐;③饭后服用,避免空腹刺激胃黏膜;④若出现严重不适,立即停药并就医。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脑梗塞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如何辨证施治与康复调理?
« 上一篇 09-09
螳螂花是中草药吗
下一篇 » 09-09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