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草药红地榆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8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云南中草药红地榆是滇西北高海拔地区特色药用植物,在民间医药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名得自根部独特的红褐色特征,当地人亦称“红根草”“地榆红”,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兼具药用价值与生态意义,是云南高山草药资源的瑰宝之一。

云南中草药红地榆

红地榆植株形态颇具辨识度:高30-80厘米,根茎木质化,细长圆柱形,根皮呈红褐至暗紫红色,断面有清晰放射状纹理,味微苦带回甘,茎直立四棱形,密被柔毛,节部略膨大,叶对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8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边缘具圆锯齿,叶面深绿疏被毛、叶面灰白密被绒毛;叶柄长0.5-2厘米,轮伞花序组成顶生总状花序,苞片披针形,花萼钟形(长约7毫米,二唇形),花冠紫色或蓝紫色(长约1.2厘米),冠筒外被微柔毛,上唇直立卵圆形、下唇3裂(中裂片最大),小坚果倒卵形褐色,花期7-9月,果期9-11月,整体形态兼具观赏与药用辨识度。

其生长环境具有鲜明地域性:主要分布于云南丽江、迪庆、大理、怒江等地海拔2000-3500米的山坡草地、林缘灌丛、高山草甸及碎石坡地带,喜凉爽湿润气候,耐寒、耐瘠薄,适宜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常与嵩草、风毛菊等高山植物伴生,是高寒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资源分布受限于特定海拔与气候条件,更显珍贵。

性味归经方面,《云南中草药》记载其性苦、辛,微寒,归肝、脾、大肠经,气微香,寒而不峻,兼具清热与活血之效,传统功效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肿止痛、活血调经为核心,临床应用广泛:热毒痢疾、肠炎腹泻时,取根15-30克水煎服,可缓解腹痛、里急后重;崩漏、月经过多,配伍艾叶、阿胶,增强止血固冲之效;痔疮出血、外伤出血,用鲜品捣烂外敷或研末撒布;跌打损伤、风湿痹痛,则泡酒内服或外擦,能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红地榆含黄酮类、鞣质、挥发油及甾体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止血及增强免疫力作用,为其传统应用提供了科学支撑。

云南中草药红地榆

用法用量需严格遵循:内服煎汤,9-15克(鲜品可用至30克),或研末入丸散;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干品研末调敷,使用时需注意:性寒,脾胃虚寒者慎服,孕妇忌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若出现腹泻、腹痛等不适,应立即停用并咨询医师,避免不当使用。

以下是红地榆基本信息简表:
| 项目 | 内容 |
|--------------|----------------------------------------------------------------------|
| 学名 | Lophanthus urticifolius (Hance) C. Y. Wu et Hsuan |
| 科属 | 唇形科 Labiatae |
| 别名 | 红根草、地榆红、云南地榆 |
| 分布海拔 | 2000-3500米 |
| 药用部位 | 根 |
| 性味归经 | 苦、辛,微寒;归肝、脾、大肠经 |
| 主要功效 |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肿止痛、活血调经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 |
| 注意事项 | 脾胃虚寒者慎用,孕妇忌用,忌辛辣油腻 |

相关问答FAQs

云南中草药红地榆

问题1:红地榆和普通地榆有什么区别?
解答:红地榆与普通地榆虽名中带“地榆”,但科属、形态及功效差异显著,普通地榆为蔷薇科植物,根呈圆柱形、黑褐色,主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多用于便血、烫伤;红地榆为唇形科,根细长红褐色,兼清热解毒、活血调经,更擅治疗痢疾、风湿痛,两者科属不同、功效侧重有别,不可混用。

问题2:红地榆可以长期服用吗?
解答:不建议长期自行服用,红地榆性寒,长期使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可能导致腹泻、食欲不振等,若需长期用药(如慢性妇科调理),应在医师指导下配伍温中健脾的药物(如生姜、大枣),并定期监测身体反应,避免不良反应。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岷县药材价格后市走势将如何变化?
« 上一篇 09-09
如何用中草药有效缓解身体疼痛?有哪些常用且有效的方法?
下一篇 » 09-09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