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六角连,又名独脚莲、一粒雪、老鼠屎等,为毛茛科植物天葵的干燥块茎或全草,是我国传统民间常用草药之一,因其叶形如六角,果实多连成串而得名,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多生于林下、沟边、草坡等阴湿处,夏秋二季采挖,洗净晒干后入药,六角连性寒,味甘、微苦,归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化痰止咳等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疔疮肿毒、乳痈、瘰疬、咽喉肿痛、蛇虫咬伤及肺热咳嗽等症,外用内服皆可,但需注意辨证使用,避免不良反应。
别名与来源
六角连的别名因地域差异而略有不同,如《本草纲目》中称“天葵子”,《滇南本草》名为“独脚金鸡”,部分地区还称“夏无踪”、“野芋麻”等,其来源为毛茛科植物天葵(Semiaquilegia adoxoides (DC.) Makino)的干燥块茎,全草亦可入药,该植物为多年生小草本,高10-32cm,块茎卵形或纺锤形,外皮棕褐色,茎直立,叶片呈五角掌状分裂,花小,白色或淡紫色,蓇葖果3-5枚,呈星状展开,内含多数种子,形态独特,易于辨识。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六角连性寒,味甘、微苦,归肝、胃经,其核心功效可概括为“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化痰止咳”。
-
清热解毒:六角连苦寒,能清解热毒,尤其适用于热毒壅滞所致的疮疡肿毒、咽喉肿痛等症,如《本草汇言》记载:“天葵子,解毒清热之药也”,可用于疔疮初起、红肿热痛,常配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力;若治咽喉肿痛,可配伍射干、牛蒡子、玄参等,共奏利咽消肿之效。
-
消肿散结:其味甘能缓,寒能清,可消散痈肿瘰疬,常用于治疗乳痈(乳腺炎)、瘰疬(淋巴结核)等,治疗乳痈时,可取鲜品捣烂外敷患处,同时配伍内服柴胡、瓜蒌、青皮等疏肝散结之品;治疗瘰疬未溃,可配夏枯草、浙贝母、牡蛎等,软坚散结,消痈止痛。
-
化痰止咳:六角连能清肺热、化痰浊,对肺热咳嗽、痰黄黏稠有一定疗效,如《分类草药性》言:“治咳嗽,气喘”,可配伍黄芩、桑白皮、浙贝母等,清肺化痰止咳,适用于外感风热或痰热壅肺所致的咳嗽痰多、胸闷气促。
六角连还可用于蛇虫咬伤、小儿惊风等症,取鲜品捣汁内服或外涂患处,能清热解毒、定惊止痉。
用法用量与使用禁忌
六角连的用法多样,内服可煎汤,也可研末入丸散;外用可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洗,具体用量需根据病情及剂型调整:内服煎汤,常用量为3-10g;研末吞服,每次1-3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于患处,或干品研末用醋、蜂蜜调敷。
使用禁忌:六角连性寒,脾胃虚寒者(如腹痛、腹泻、畏寒肢冷)不宜服用;孕妇禁用,其寒凉之性可能损伤胎元;过量服用易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若出现不适应立即停用并就医,六角连与“八角金盘”(五加科植物,功效以祛风活络、化痰止咳为主)为不同科属药材,不可混淆使用,以免药不对症。
现代研究与应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六角连主要含天葵碱、内酯、香豆素、多糖、挥发油等化学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镇痛等作用,体外实验显示,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提取物对小鼠肉瘤S180、艾氏腹水癌等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其抗肿瘤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抑制增殖有关,六角连多糖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巨噬细胞吞噬能力。
六角连已被《中国药典》收载,临床除传统应用外,还常用于治疗急性乳腺炎、淋巴结核、扁桃体炎等疾病,外用可治疗带状疱疹、疖肿等皮肤病,但需注意,现代应用需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辨证论治,避免盲目使用。
六角连与传统方剂配伍举例
- 治疗疔疮肿毒:六角连10g,金银花15g,野菊花12g,蒲公英2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药渣可捣敷患处。
- 治疗乳痈:六角连8g,柴胡10g,瓜蒌15g,青皮6g,牛蒡子12g,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取鲜六角连适量捣烂,用米醋调敷乳房红肿处。
- 治疗肺热咳嗽:六角连6g,黄芩12g,桑白皮15g,浙贝母10g,桔梗6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咳嗽痰黄、口干咽痛者。
六角连的鉴别与储存
六角连的鉴别要点:块茎呈不规则结节状,长1-3cm,直径0.5-1.5cm,表面棕褐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及须根痕,顶端常有茎基残迹,质硬,断面皮部类白色,木部黄白色,微有角质样光泽,气微,味甘、微苦,储存时需置于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避免与有毒、有害物质混放。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六角连和“八角金盘”是同一种药材吗?
解答:不是,六角连为毛茛科植物天葵的块茎,性寒,味甘、微苦,功效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为主;而八角金盘为五加科植物八角金盘的干燥根皮或叶,性温,味苦、辛,功效为祛风活络、化痰止咳、散瘀止痛,两者科属、性味、功效均不同,临床使用时需严格鉴别,不可混淆。
问题2:六角连可以长期服用吗?长期服用会有哪些副作用?
解答:六角连性寒,不宜长期服用,长期服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虚寒,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畏寒肢冷等症状,过量服用可能引起肝肾功能损伤,表现为乏力、尿黄、肝区不适等,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根据病情合理使用,一般连续服用不超过7-10天,若症状未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停药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