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香为豆科植物降香檀(Dalbergia odorifera T. Chen)的树干和根的干燥心材,主产于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全年均可采收,除去边材,阴干或晒干后切段或镑片入药,其名始载于《本草纲目》,因木材燃烧时香气浓郁,能“降气辟秽”而得名,性味辛、温,归肝、脾、心经,是一味兼具行气止痛、活血止血、辟秽止呕等多重功效的中草药,在中医临床应用历史悠久,现代药理研究也进一步揭示了其药理活性与临床价值。
降香的核心功效与作用机制
行气止痛,疏肝解郁
降香辛散温通,主入肝经,能疏通气机、解郁止痛,尤其擅长治疗肝郁气滞所致的胸胁胀痛、脘腹疼痛及痛经等症,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若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则气机阻滞,不通则痛,降香芳香行散,可条达肝气,使气机调畅,缓解疼痛,临床常配伍柴胡、香附、川芎等增强疏肝解郁之效,如治疗肝郁气滞之胸胁胀痛,可用降香与柴胡、白芍、枳壳同用,共奏疏肝理气、柔肝止痛之功,对于气滞血瘀导致的脘腹刺痛,则常与丹参、砂仁、檀香配伍,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降香中的挥发油成分(如黄檀素、去甲黄檀素等)可抑制胃肠平滑肌痉挛,缓解平滑肌紧张,从而发挥解痉止痛作用;同时能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组织修复,为行气止痛提供了药理学支持。
活血止血,消肿生肌
降香既能活血化瘀,又能止血定痛,素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的特点,对瘀血阻滞或外伤出血等多种出血症均有良效,其止血机制在于:所含的黄酮类成分可收缩局部血管,缩短凝血时间;通过活血化瘀促进血液运行,避免止血后留瘀,临床中,跌打损伤导致的瘀肿疼痛、外伤出血,可单用降香研末外敷,或配伍三七、乳香、没药内服外用,以活血消肿、止血止痛;对于吐血、衄血、便血等内出血症,尤其是因瘀血内阻、血不归经者,常与花蕊石、三七、白及等同用,化瘀止血、收敛止血,如《本草纲目》记载降香“疗折伤金疮,止血定痛,消肿生肌”,明确了其在外伤科中的应用价值,现代研究进一步发现,降香提取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同时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既防止血栓形成,又加速瘀血消散,为其活血止血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辟秽止呕,化湿和中
降香气香浓郁,芳香辟秽,能化湿浊、醒脾胃、降逆气,可用于秽浊之气中恶心呕吐、妊娠恶阻及湿阻中焦之脘痞腹胀等症,夏季感受暑湿秽浊之邪,或饮食不洁导致的恶心呕吐、脘腹胀满,可配伍藿香、紫苏、半夏,增强辟秽化湿、降逆止呕之效;妊娠期间气机上逆所致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常与砂仁、紫苏梗、生姜同用,降气和胃、止呕安胎,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降香的挥发油成分具有抑制胃肠平滑肌蠕动亢进、调节胃肠激素分泌的作用,可缓解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同时其芳香成分能刺激嗅觉神经,反射性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食欲。
降香的临床应用配伍参考
为更直观展示降香在不同病症中的应用,现将常见配伍归纳如下:
临床症状 | 配伍药物 | 功效侧重 |
---|---|---|
肝郁气滞胸胁胀痛 | 柴胡、香附、白芍、枳壳 | 疏肝解郁、柔肝止痛 |
跌打损伤瘀肿疼痛 | 三七、乳香、没药、当归尾 |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
外伤出血 | 三七、白及、花蕊石(研末外敷或内服) | 化瘀止血、收敛止血 |
妊娠恶阻 | 砂仁、紫苏梗、生姜、白术 | 降气和胃、止呕安胎 |
暑湿恶心呕吐 | 藿香、紫苏、半夏、厚朴 | 辟秽化湿、降逆止呕 |
用法用量与使用禁忌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6g,宜后下,以减少挥发油成分的损失;研末吞服,每次1-3g,或入丸散剂。
- 外用:适量研末撒于患处,或调敷患处,用于外伤出血、跌打肿痛。
使用禁忌
- 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慎用:降香性辛温,易助火动血,若因阴虚火旺导致的潮热盗汗、五心烦热,或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出血色鲜红、量多),单独使用或过量使用可能加重病情。
- 孕妇慎用:降香辛温走窜,虽能止呕,但有活血行气之效,孕妇不当使用可能动胎气,需在医师指导下谨慎使用。
- 气虚出血者慎用:气虚统摄无权导致的出血(如便血、崩漏,伴气短乏力、面色苍白),单用降香活血可能耗伤正气,需配伍黄芪、党参等补气药标本兼治。
相关问答FAQs
Q1:降香和檀香都是常用的理气药,两者有什么区别?
A:降香与檀香均性辛温,归肝、脾经,能行气止痛,但功效侧重有别:降香以“行气活血、止血”为长,尤善治疗肝郁气滞血瘀之痛(如胸胁刺痛、跌打损伤)及各种出血症(尤其是瘀血出血),兼能辟秽止呕;檀香则以“行气温中、开胃止痛”为主,气味较降香更为浓郁,善于治疗寒凝气滞之脘腹冷痛、呕吐食少,以及心腹冷痛,其活血之力弱于降香,而温中散寒之效更佳,降香“理气兼活血止血”,檀香“行气偏温中散寒”。
Q2:降香可以长期服用吗?长期服用需要注意什么?
A:降香性辛温,长期服用需谨慎,尤其不宜过量或单独久服,长期服用可能耗气伤阴,导致口干舌燥、便秘、气短乏力等不良反应,若需长期使用(如慢性肝病瘀血阻滞、慢性胃痛气滞血瘀者),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配伍养阴益气药(如麦冬、太子参、白术等)以制约其温燥之性,同时定期监测体质变化,避免不良反应,孕妇、阴虚火旺者及有出血倾向者应避免长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