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案例效果如何?不同病症适用方法及疗效解析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5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患者李某,女,45岁,公司职员,2023年3月初诊,主诉:胃脘胀痛反复发作3年,加重1个月,患者3年前因工作压力大开始出现胃脘胀痛,餐后明显,伴嗳气反酸,食欲不振,曾行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口服奥美拉唑、多潘立酮等药物,症状时轻时重,1个月前因加班劳累兼情绪不畅,胀痛加剧,牵及两胁,嗳气频繁,大便溏薄,每日2次,乏力明显,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细,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断:胃脘痛(肝郁脾虚,湿滞中焦),治法:疏肝健脾,化湿和中,方用痛泻要方合参苓白术散加减:炒白术15g,炒白芍12g,陈皮10g,防风6g,党参15g,茯苓15g,炒扁豆12g,山药15g,薏苡仁30g,砂仁6g(后下),旋覆花10g(包煎),代赭石15g(先煎),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并嘱调情志、避劳累、忌生冷油腻。

中医治疗案例

二诊(3月15日):患者胃脘胀痛减轻,嗳气减少,反酸好转,仍乏力,大便每日1次、成形,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上方去旋覆花、代赭石,加炒鸡内金10g、酸枣仁15g,继服14剂,三诊(3月29日):胃脘胀痛基本消失,纳眠可,精神转佳,面色红润,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上方加减调理1个月,后以香砂六君子丸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复发。

治疗阶段与方药调整表如下:

复诊时间 主要症状变化 方药组成调整 疗效评价
初诊 胃脘胀痛、嗳气反酸、便溏 痛泻要方合参苓白术散+旋覆花、代赭石 胀痛减轻,嗳气减少
二诊 胀痛减、便溏止、仍乏力 去旋覆花、代赭石,加鸡内金、酸枣仁 纳眠改善,精神转佳
三诊 胀痛消失,纳眠可 上方加减,改用香砂六君子丸巩固 随访半年未复发

本案中,患者因情志不遂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加之劳累伤脾,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形成“肝郁脾虚,湿滞中焦”之证,治疗以疏肝健脾为主,兼化湿和中,方中痛泻要方调和肝脾,参苓白术散健脾化湿,旋覆花、代赧石降逆止呕,砂仁、陈皮理气化湿,全方共奏疏肝健脾、化湿和中之效,二诊时反酸、嗳气减轻,去降逆之品,加消食安神之药,标本兼顾,终获良效。

中医治疗案例

相关问答FAQs:

问:中医治疗脾胃病为什么强调“疏肝”?
答: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同时促进脾胃运化,若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易致“肝木乘土”,即肝气犯胃,出现胃脘胀痛、嗳气等症状,故治疗脾胃病时,常在健脾和胃基础上配伍疏肝理气之品(如柴胡、白芍、陈皮等),以调畅气机,恢复脾胃升降功能,此即“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防治思想。

问:中医治疗慢性病为何需“守方”与“加减”结合?
答:慢性病病机复杂,多属本虚标实,需长期调理才能巩固疗效。“守方”是指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坚持服用核心方剂,以固护正气、祛除病根,避免频繁更方导致药力分散;“加减”则需根据症状变化动态调整,如患者出现新症或原有症状减轻,需及时增减药物(如本案二诊去降逆药、加消食安神药),体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精髓,二者结合方能标本兼顾,提高疗效。

中医治疗案例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蛇六谷作为中草药,其功效、用法及使用禁忌有哪些?
« 上一篇 今天
水甘草中草药大全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