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酒糟鼻(又称玫瑰痤疮)历史悠久,认为本病多因肺经风热、脾胃湿热、血瘀痰凝或肝肾阴虚所致,治疗强调辨证论治,结合内服中药、外治法及生活调理,整体调节机体状态,改善局部症状,减少复发,以下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特色疗法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阐述。
中医对酒糟鼻的认识与病因病机
酒糟鼻属中医“鼻赤”“鼻齄”范畴,病位在鼻,与肺、脾、肝、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中医认为,鼻为肺之窍,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主疏泄,肾藏精而其华在面,若外感风热之邪,或过食辛辣肥甘,或情志不畅,或久病体虚,均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湿热、瘀毒上蒸于鼻,发为本病,具体病机可分为四型:
- 肺经风热:风热之邪犯肺,循经上攻鼻窍,致鼻部红肿、毛细血管扩张,伴口干、咽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多见于病程早期。
- 脾胃湿热: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脾胃湿热内生,湿热循经上蒸,致鼻部皮脂分泌旺盛、红斑丘疹,伴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多见于嗜酒、喜食辛辣者。
- 血瘀痰凝:病程日久,湿热瘀阻,气血凝滞,痰瘀互结,致鼻部组织增生、肥厚,呈暗红色或紫红色,伴鼻部胀痛,舌暗有瘀斑,苔腻,脉涩,多见于慢性期。
- 肝肾阴虚:久病耗伤阴液,或肝肾不足,虚火上炎,致鼻部反复潮红、毛细血管扩张,伴口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多见于病程迁延不愈者。
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酒糟鼻的核心是“辨证分型,个体化用药”,根据不同证型采用疏风清肺、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滋补肝肾等治法,配合外治法改善局部症状。
肺经风热证
治法:疏风清肺,凉血解毒。
方药:枇杷清肺饮加减,药用枇杷叶12g、桑白皮15g、黄连6g、黄芩10g、生地15g、赤芍10g、菊花10g、薄荷6g(后下)、甘草6g,若红肿明显加金银花15g、连翘10g;瘙痒加蝉蜕6g、防风10g。
针灸:主穴取迎香、印堂、素髎、合谷、曲池;配穴取风池、尺泽,毫针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外治:用颠倒散(硫黄、大黄各等份研末)与茶水调为糊状,外敷鼻部红肿处,每日1次,每次1小时。
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泻火解毒。
方药:茵陈蒿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药用茵陈15g、栀子10g、大黄6g(后下)、金银花15g、野菊花10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0g、茯苓15g、薏苡仁20g、甘草6g,若皮脂溢出多加泽泻10g、车前子10g;口臭加藿香10g、佩兰10g。
针灸:主穴取迎香、印堂、足三里、阴陵泉、内庭;配穴取脾俞、胃俞,毫针泻法,艾灸足三里、脾俞,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外治:用三黄洗剂(大黄、黄柏、黄芩、苦参各等份)外涂鼻部,每日2-3次;或用马齿苋30g、苦参20g煎水冷湿敷,每次15分钟,每日2次。
血瘀痰凝证
治法: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方药:通窍活血汤合二陈汤加减,药用赤芍15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6g、麝香0.1g(冲服)、老葱3根、生姜3片、大枣5枚、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浙贝母10g、夏枯草15g,若鼻部肥厚明显加牡蛎30g(先煎)、昆布10g;疼痛加延胡索10g、郁金10g。
针灸:主穴取迎香、印堂、血海、三阴交、膈俞;配穴取阿是穴(鼻部增生处),毫针平补平泻,可配合艾灸阿是穴,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
外治:用大黄廑虫丸研磨后用蜂蜜调为膏状,外敷鼻部增生处,每日1次,每次2小时;或用丹参、当归各15g煎水热敷鼻部,促进血液循环。
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降火润燥。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药用知母10g、黄柏10g、熟地20g、山药15g、山茱萸10g、泽泻10g、茯苓15g、丹皮1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若口干加麦冬10g、石斛10g;潮热加地骨皮10g、白薇10g。
针灸:主穴取迎香、印堂、太溪、太冲、三阴交;配穴取肝俞、肾俞,毫针补法,可配合艾灸太溪、肾俞,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外治:用珍珠粉、维生素E混合外涂鼻部,每日2次,以滋润肌肤;或用沙参、麦冬各15g煎水湿敷,缓解干燥。
中医特色疗法
除内服药物外,中医外治法、针灸、饮食调理等特色疗法在酒糟鼻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可协同改善症状,减少复发。
针灸与放血疗法
- 耳针:取肺、脾、肝、肾、内分泌、面颊区,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3-5次,每次3-5分钟,3-5天更换1次,调节脏腑功能。
- 放血拔罐:在耳尖、大椎、委中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放血2-3滴,再拔罐10分钟,每周1次,适用于肺经风热、脾胃湿热证,可清热解毒。
中药外治法
根据皮损阶段选择不同外治法:
-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期:用凉血清肺饮(生地、赤芍、丹皮、黄芩、枇杷叶等)煎水冷湿敷,每日1次,每次20分钟,收缩毛细血管。
- 丘脓疱疹期:用颠倒散、三黄洗剂外涂,控制炎症,促进丘疹消退。
- 鼻赘期:用海浮散(乳香、没药等)外敷,软坚散结,改善增生。
饮食调理
中医强调“药食同源”,根据证型调整饮食可辅助治疗:
证型 | 宜食食物 | 忌食食物 |
---|---|---|
肺经风热型 | 雪梨、百合、枇杷、菊花茶 | 辛辣、油炸、海鲜、酒类 |
脾胃湿热型 | 薏米、赤小豆、冬瓜、绿豆 | 肥甘厚味、甜食、辣椒、牛羊肉 |
血瘀痰凝型 | 山楂、玫瑰花、黑木耳、洋葱 | 生冷、黏腻、油炸食品 |
肝肾阴虚型 | 黑芝麻、枸杞、桑葚、银耳 | 温燥食物(羊肉、桂圆)、辛辣 |
情志调摄
酒糟鼻患者常因影响美观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而“肝气郁结”可加重病情,中医建议通过听音乐、练太极、冥想等方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肝郁化火”上扰鼻窍。
中西医结合与注意事项
中医治疗酒糟鼻具有多靶点、整体调节的优势,尤其对慢性期、反复发作患者效果显著,治疗中可结合西医外用药(如甲硝唑凝胶、壬二酸)控制急性炎症,但需注意:
- 避免诱因:严格防晒(紫外线可加重红斑),避免冷热刺激、情绪激动,忌酒及辛辣食物,减少皮肤摩擦。
- 坚持治疗:慢性期患者需坚持内服中药2-3个月,配合外治法,不可因症状缓解而擅自停药。
- 皮肤护理:选择温和、无刺激的洁面产品,避免使用含激素的化妆品,修复皮肤屏障功能。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中医治疗酒糟鼻多久能见效?
解答:疗效因人而异,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证型及依从性,早期(肺经风热、脾胃湿热型)患者,经规范治疗(内服中药+外治)2-4周可见红肿、丘疹减轻;慢性期(血瘀痰凝型)需1-3个月改善鼻部增生;肝肾阴虚型需长期调理(3-6个月)以巩固疗效,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坚持治疗,同时配合生活调摄,可显著缩短疗程。
问题2:酒糟鼻患者可以长期用中药外敷吗?
解答: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外治药物多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品,短期使用(1-2个月)安全有效,可改善局部症状,但长期外敷可能刺激皮肤,尤其对敏感肌肤,易导致干燥、脱屑,建议根据皮损变化调整方案:红斑期用凉血类中药(如生地、丹皮),丘疹期用清热解毒类(如黄连、大黄),鼻赘期用软坚散结类(如海浮散),出现皮肤不适需立即停用并复诊,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