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结晶,其具体品种繁多,涵盖植物、动物、矿物等多种来源,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养生保健及日常调理,以下详细介绍几种常见且具有代表性的中草药具体品种,涵盖其来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及现代研究,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传统医学瑰宝。
甘草
来源: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
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应用:甘草在临床应用中极为广泛,生甘草偏于清热解毒,常用于咽喉肿痛、痈疽疮疡、药食中毒,如《伤寒论》中的“甘草汤”单用治咽喉肿痛;炙甘草则长于补脾益气,多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如“炙甘草汤”治心动悸、脉结代,甘草能缓和药性、调和百药,在方剂中常作为“国老”使用,缓解峻猛药物的毒副作用。
现代研究:甘草主要含甘草酸、甘草苷等成分,具有抗炎、抗病毒、保肝、镇咳、调节免疫等作用,但长期大量服用可能引起水肿、高血压,需遵医嘱使用。
黄芪
来源: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主产于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
性味归经:甘,温,归肺、脾经。
功效: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应用:黄芪为“补气之长”,适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如脱肛、子宫脱垂)、气虚自汗、气血亏虚等症,如“补中益气汤”配伍升麻、柴胡,治中气下陷;“玉屏风散”与防风、白术同用,治表虚自汗,现代临床还常用于治疗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炎、心脑血管疾病等,辅助改善气虚症状。
现代研究:含黄芪甲苷、黄芪多糖等,具有增强免疫力、利尿、降压、抗氧化、促进造血等作用,对免疫系统双向调节,既能增强免疫功能,也能抑制过度免疫反应。
当归
来源: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主产于甘肃岷县、云南、四川等地,以“岷归”品质最佳。
性味归经: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应用:当归被誉为“血家圣药”,是妇科要药,适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风湿痹痛、跌仆损伤、痈疽疮疡等,如“四物汤”配熟地、白芍、川芎,治血虚血滞;“当归补血汤”重用黄芪,治血虚发热,当归润肠通便,适用于血虚肠燥便秘,常与肉苁蓉、火麻仁同用。
现代研究:含阿魏酸、藁本内酯等,具有促进造血、抗血栓、抗炎、镇痛、保护肝脏等作用,其挥发油成分能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枸杞子
来源:茄科植物宁夏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宁夏、青海、甘肃等地,以“宁夏枸杞”道地。
性味归经:甘,平,归肝、肾经。
功效: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应用:枸杞子为药食同源佳品,适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物昏花、消渴遗精等,日常可单泡茶、煮粥,或与菊花、熟地、山药配伍,如“杞菊地黄丸”治肝肾阴虚之目涩畏光,现代研究证实,枸杞子能增强免疫力、抗衰老、保护视力、调节血糖血脂,是养生保健的常用食材。
现代研究:含枸杞多糖、甜菜碱、胡萝卜素等,具有抗氧化、保护视网膜、调节免疫、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其多糖成分是免疫调节的主要活性物质。
金银花
来源: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主产于山东、河南、湖南等地。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应用:金银花是清热解毒的要药,适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等,如“银翘散”配连翘、薄荷、荆芥,治风热感冒;“五味消毒饮”与野菊花、蒲公英等同用,治疔疮肿毒,现代临床广泛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肺炎、急性扁桃体炎等感染性疾病,尤其对病毒及细菌感染均有抑制作用。
现代研究:含绿原酸、木犀草苷等,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抗炎、解热、调节免疫等作用,绿原酸是其主要抗菌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有较强抑制效果。
板蓝根
来源: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主产于河北、江苏、安徽等地。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应用:板蓝根常用于治疗温病发热、发斑、风热感冒、咽喉肿痛、大头瘟疫、痄腮、丹毒、痈肿疮毒等,如“板蓝根颗粒”单用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普济消毒饮”配黄芩、连翘、牛蒡子,治大头瘟疫(腮腺炎),现代临床多用于流感、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尤其对病毒感染性疾病效果显著。
现代研究:含靛蓝、靛玉红、板蓝根多糖等,具有抗病毒、抗菌、抗内毒素、增强免疫等作用,对流感病毒、肝炎病毒、腮腺炎病毒等有抑制活性。
丹参
来源: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四川、山西、河北等地。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心、肝经。
功效: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
应用:丹参活血化瘀力强,适用于血瘀所致的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癥瘕积聚、跌仆损伤、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疮疡肿毒等,如“丹参饮”配檀香、砂仁,治心腹刺痛;“血府逐瘀汤”配桃仁、红花、川芎,治胸中血瘀,现代临床广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慢性肝炎等,改善血液循环,保护心肌。
现代研究:含丹参酮ⅡA、丹参酚酸等,具有扩张冠状动脉、抗心肌缺血、抗血栓、改善微循环、抗炎、抗氧化等作用,丹参酮ⅡA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活性成分。
人参
来源: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以“吉林参”道地。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经。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
应用:人参为“补气第一要药”,适用于气虚欲脱、脉微欲绝的危重症候,如“独参汤”单用治大失血、心力衰竭;也用于脾肺气虚、食少倦怠、咳嗽气短、津伤口渴、失眠健忘等,如“生脉散”配麦冬、五味子,治气阴两伤、脉虚自汗;“归脾汤”配黄芪、当归、龙眼肉,治心脾两虚、失眠怔忡。
现代研究:含人参皂苷、多糖、挥发油等,具有增强免疫力、抗疲劳、抗休克、调节中枢神经、强心、降血糖等作用,人参皂苷Rg1、Rb1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对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均有调节作用。
茯苓
来源: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寄生于松树根上,主产于云南、安徽、湖北等地。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应用:茯苓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适用于水肿、痰饮、脾虚泄泻、心悸、失眠等,如“五苓散”配猪苓、泽泻、白术,治水肿、小便不利;“参苓白术散”配党参、白术、山药,治脾虚湿盛、泄泻;“酸枣仁汤”配酸枣仁、知母、川芎,治心肝血虚、失眠多梦,现代研究证实,茯苓具有利尿、增强免疫、抗肿瘤、保肝等作用,其多糖成分是免疫调节的主要物质。
薄荷
来源: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等地,以“苏薄荷”品质佳。
性味归经:辛,凉,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应用:薄荷芳香走窜,是疏散风热的常用药物,适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肝郁气滞、胸闷胁痛等,如“银翘散”配金银花、连翘、牛蒡子,治风热感冒;“逍遥散”配柴胡、当归、白芍,治肝郁气滞,外用可治皮肤瘙痒、蚊虫叮咬,如薄荷膏、风油精中均含薄荷脑。
现代研究:含薄荷醇、薄荷酮等挥发油成分,具有发汗解热、抗菌抗病毒、镇痛、止痒、促进胃肠蠕动等作用,薄荷醇能刺激皮肤黏膜,产生清凉感,缓解局部疼痛。
中草药常见品种快速参考表
品种 | 性味 | 归经 | 主要功效 | 常用部位 |
---|---|---|---|---|
甘草 | 甘,平 | 心、肺、脾、胃 |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 根及根茎 |
黄芪 | 甘,温 | 肺、脾 |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 | 根 |
当归 | 甘、辛,温 | 肝、心、脾 |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 根 |
枸杞子 | 甘,平 | 肝、肾 |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 果实 |
金银花 | 甘,寒 | 肺、心、胃 |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 花蕾或初开的花 |
板蓝根 | 苦,寒 | 心、胃 |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 根 |
丹参 | 苦,微寒 | 心、肝 | 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 | 根及根茎 |
人参 | 甘、微苦,微温 | 脾、肺、心、肾 |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安神益智 | 根及根茎 |
茯苓 | 甘、淡,平 | 心、脾、肾 |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 菌核 |
薄荷 | 辛,凉 | 肺、肝 |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疏肝行气 | 地上部分 |
相关问答FAQs
Q1:中草药是否可以自行长期服用?为什么?
A1:中草药不建议自行长期服用,中草药需根据个人体质、病情辨证论治,如人参、黄芪等补气药适用于气虚体质,若体质偏热、实热证服用,可能助热上火;板蓝根、金银花等清热药长期服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食欲不振,部分中草药含有毒性成分或需配伍使用,如附子、乌头有大毒,需炮制后遵医嘱使用;甘草长期大量服用可能引起水钠潴留、高血压等不良反应,中草药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如与西药同服可能影响药效或增加毒性,服用中草药应咨询专业中医师,根据体质和病情调整用药,避免盲目长期使用。
Q2:不同季节如何选择中草药进行养生调理?
A2:中医养生讲究“天人相应”,季节不同,人体生理特点和易发病症也不同,中草药选择需顺应四时:
- 春季:阳气升发,肝气易郁,宜疏肝理气,可选用菊花、薄荷、柴胡、玫瑰花等,疏散风热、条达肝气,预防春困、头痛、目赤。
- 夏季:暑热湿盛,易耗气伤津,宜清热解暑、益气生津,可选用金银花、荷叶、西瓜皮、太子参、麦冬等,防治中暑、食欲不振、口干舌燥。
- 秋季:燥气当令,易伤肺阴,宜润肺生津,可选用沙参、麦冬、百合、川贝母、梨皮等,缓解干咳少痰、咽干鼻燥。
- 冬季:阳气潜藏,寒邪易侵,宜温补阳气、填精养血,可选用当归、黄芪、枸杞子、肉桂、鹿角胶等,增强体质,预防畏寒、腰膝酸软。
需注意,养生调理需结合个人体质,如体质偏热者夏季慎用温补药,体质虚寒者冬季慎用寒凉药,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