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牛耳带红有何独特功效与作用?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6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牛耳带红为民间对某些苦苣苔科植物的俗称,因叶片形似牛耳、叶背或花柄常带紫红色特征得名,在我国西南地区应用历史悠久,是兼具清热解毒与凉血止血功效的民间草药,其原植物多为珊瑚苣苔属(Corallodiscus)或唇柱苣苔属(Chirita)的多年生草本,常生于海拔800-2500米的岩石缝隙或阴湿林下,全草入药,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备用。

中草药牛耳带红

从形态特征看,牛耳带红根茎粗短,须根密集;叶基生,莲座状排列,叶片肥厚革质,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5-15厘米,宽3-10厘米,先端钝圆或微尖,基部下延,边缘具波状浅齿,叶面深绿色具皱褶,叶背密被灰白色绒毛,叶柄及叶脉呈紫红色,此为“带红”的关键特征;花葶高10-30厘米,聚伞花序圆锥状,花冠钟形,淡紫红色或粉白色,花筒内具紫红色斑点,蒴果线形,成熟时开裂,这种独特的“牛耳叶+紫红脉”组合,使其易与同科植物区分。

传统医学认为,牛耳带红性味苦、辛,寒,归肺、肝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肿止痛之效。《滇南本草》记载其“治咽喉肿痛,消痈疽疮毒,止吐血衄血”,民间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肺热咳嗽、咽喉肿痛、血热出血(如咯血、崩漏)、外伤出血、痈肿疔疮、跌打肿痛等症,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其含黄酮类(木犀草素、芹菜素)、环烯醚萜类(桃叶珊瑚苷)、酚酸类及花青素等成分,具有抗炎(抑制COX-2、TNF-α)、抗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止血(缩短凝血时间、收缩血管)、抗氧化(清除DPPH自由基)及免疫调节等作用,为其传统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临床应用中,牛耳带红可内服可外用:内服多煎汤,常用量9-15克,或研末吞服,每次1-3克;外用取鲜品捣烂外敷或干品研末撒布患处,治疗咽喉肿痛,可配伍金银花、射干、甘草煎服;治外伤出血,单用鲜叶捣敷或研末撒创面;治肺热咳血,常与白茅根、侧柏叶同用,但需注意,脾胃虚寒者慎服,孕妇忌用,过量服用可能引起恶心、腹泻等不良反应。

中草药牛耳带红

为更直观展示其关键信息,特整理如下表:

项目
植物科属 苦苣苔科珊瑚苣苔属或唇柱苣苔属
别名 牛耳草、岩青菜、红石三七、紫背牛耳草
分布区域 云南、四川、贵州、西藏等西南省份
药用部位 全草
性味归经 苦、辛,寒;归肺经、肝经
传统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肿止痛
现代药理 抗炎、抗菌、止血、抗氧化、免疫调节
常用配伍 咽喉肿痛:金银花、射干;咳血:白茅根、侧柏叶;痈肿:蒲公英、野菊花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慎用,孕妇忌服,避免过量

相关问答FAQs

问:牛耳带红和普通牛耳草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牛耳带红是民间对叶背或叶柄带紫红色的牛耳草俗称,普通牛耳草(如苦苣苔属部分白色花种)叶背多为绿色,花色较浅,两者在植物学分类上可能同属不同种,功效相似,但牛耳带红因富含花青素,凉血止血作用更强,尤其适用于血热出血证;普通牛耳草则更偏重于清热解毒,可通过叶背颜色(紫红vs绿)和花色(紫红斑点vs浅色)区分。

问:使用牛耳带红治疗外伤出血时,需要注意什么?
答:新鲜牛耳带红捣敷前需先用生理盐水清洁伤口,若出血量大应先压迫止血;对苋科植物或苦苣苔科植物过敏者禁用;敷药后若出现局部红肿、瘙痒、皮疹等过敏反应,需立即停用并清水冲洗;严重外伤或动脉出血需及时就医,本品仅作辅助治疗,不可替代专业医疗处理;干品研末撒布时,需确保创面无明显渗液,以免影响药效。

中草药牛耳带红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云南云县中草药收购现状如何?有哪些品种与价格影响因素?
« 上一篇 09-19
荜茇这味中草药,具体该怎么服用?正确的用量和服用禁忌有哪些?
下一篇 » 09-19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