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与人体呼吸功能、免疫力及水液代谢密切相关,当肺气不足、肺阴亏虚或肺气壅滞时,易出现咳嗽、气短、干咳少痰、自汗等症状,而中药材通过补肺气、润肺燥、清肺热、敛肺气等作用,可有效调理肺部功能,以下从功效分类介绍常见益肺中药材,并附表格汇总其核心信息。
补肺气类:适用于肺气虚证(气短乏力、语音低微、自汗)
- 黄芪:性甘微温,归脾、肺经,为“补气之长”,能补肺气、固表止汗,改善肺气虚导致的咳喘、自汗,常配伍党参、白术增强补肺健脾之效,如玉屏风散。
- 党参:性甘平,归脾、肺经,补肺气、益脾肺,主治肺气虚引起的咳嗽气短、声音低弱,药性平和,适合长期调理,常与黄芪、五味子同用。
- 太子参:性甘微苦平,归脾、肺经,补气生津,药力平和,兼具补肺气与养肺阴之功,适合气阴两虚者,如肺气虚兼口干、心烦者,可配麦冬、沙参。
润肺燥类:适用于肺阴亏虚证(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咽干口燥)
- 麦冬:性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养阴润肺、清心除烦,善治肺燥干咳、劳嗽咯血,常与沙参、玉竹配伍,如沙参麦冬汤,增强滋阴润肺之力。
- 沙参:性甘微寒,归肺、胃经,分南沙参(偏清肺祛痰)和北沙参(偏养阴润肺),均能润肺止咳,主治阴虚肺燥的干咳少痰,常与麦冬、百合同用。
- 玉竹:性甘微寒,归肺、胃经,养阴润肺、生津养胃,适用于肺燥咳嗽、咽干口渴,药性柔润不腻,阴虚有热者尤为适宜,可配伍沙参、麦冬煎服。
- 百合:性甘微寒,归肺、心经,养阴润肺、清心安神,善治肺燥久咳、痰中带血,兼有心烦失眠者可配伍知母、酸枣仁,如百合固金汤。
清肺热类:适用于肺热壅盛证(咳嗽痰黄、气喘息粗、咽喉肿痛)
- 黄芩:性苦寒,归肺、胆、脾、大肠经,长于清肺泻火,善治肺热咳嗽、痰黄黏稠,常与桑白皮、浙贝母同用,如清气化痰丸。
- 桑白皮:性甘寒,归肺经,清肺平喘、利水消肿,适用于肺热咳喘、面目浮肿,可配伍地骨皮、甘草(泻白散),增强清肺止咳之效。
- 浙贝母:性苦寒,归肺、心经,清热化痰、开郁散结,主治肺热咳嗽、痰黄稠厚,兼有瘰疬、乳痈者也可用,常与瓜蒌、连翘配伍。
敛肺止咳类:适用于久咳虚喘、肺气不固证(咳嗽日久、气短自汗、久喘不止)
- 五味子:性酸温,归肺、心、肾经,能敛肺滋肾、生津敛汗,主治久咳虚喘、肺气不固的自汗,常与黄芪、党参配伍,增强补肺敛气之功,如都气丸。
- 白果:性甘苦涩平,归肺经,敛肺平喘、止带缩尿,适用于哮喘痰嗽、日久不止,需注意生品有毒,需炒熟后使用,常与麻黄、黄芩配伍(定喘汤)。
止咳化痰类:适用于咳嗽痰多、痰黏难咯
- 桔梗:性苦辛平,归肺经,宣肺祛痰、利咽排脓,能开宣肺气,使痰液排出,无论寒热咳嗽均可配伍,如治风热咳嗽的桑菊饮中配伍桔梗。
- 川贝母:性苦甘微寒,归肺、心经,润肺止咳、化痰散结,善治阴虚燥咳、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如川贝枇杷膏,常与梨、蜂蜜同用增强润肺效果。
益肺中药材核心信息表
药材 | 性味归经 | 核心功效 | 适用症状 |
---|---|---|---|
黄芪 | 甘微温,归脾肺 | 补肺气、固表止汗 | 肺气虚咳喘、自汗、乏力 |
麦冬 | 甘微苦微寒,归肺胃 | 养阴润肺、清心除烦 | 肺燥干咳、劳嗽咯血、咽干口燥 |
黄芩 | 苦寒,归肺胆 | 清肺泻火、燥湿化痰 | 肺热咳嗽、痰黄黏稠、咽喉肿痛 |
五味子 | 酸温,归肺心肾 | 敛肺滋肾、生津敛汗 | 久咳虚喘、自汗、遗尿 |
桔梗 | 苦辛平,归肺 | 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 咳嗽痰多、咽痛、失声 |
益肺中药材需根据具体证型选择:肺气虚选黄芪、党参;肺燥选麦冬、沙参;肺热选黄芩、桑白皮;久咳虚喘选五味子、白果,中药使用需辨证论治,建议在医师指导下配伍,避免盲目长期服用,尤其性寒或性温之品,需兼顾脾胃功能。
相关问答FAQs
Q1:益肺中药材可以长期服用吗?
A:不建议盲目长期服用,不同药材药性不同,如黄芪性温,长期服用可能助热;麦冬、沙参性寒,脾胃虚寒者长期服用易致腹泻,需根据体质辨证使用,实热证、痰湿证不宜用补益类益肺药,建议在医师指导下短期调理或定期换方。
Q2:感冒咳嗽时能用益肺中药材吗?
A:需分清感冒类型,风寒感冒(咳嗽痰白、流清涕)不宜用麦冬、沙参等滋腻药材,可能闭门留邪;风热感冒(咳嗽痰黄、咽痛)可短期用黄芩、浙贝母清肺热,但感冒后期若转为气虚或阴虚(如干咳少痰、乏力),可在医师指导下用黄芪、党参或麦冬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