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车儿,学名风轮菜,为唇形科风轮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果实形似微型风车而得名,是民间常用的中草药之一,其植株纤细却生命力顽强,全草可入药,具有疏风清热、解毒消肿之效,在现代临床与日常保健中均有应用,以下从植物形态、分布特性、药用价值及图片识别要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一特色中草药。
植物形态特征与分布
风车儿植株高20-80厘米,茎直立,四棱形,通常多分枝,表面被有向下弯曲的短柔毛,老后渐脱落,叶对生,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8-3.2厘米,宽1.2-2厘米,先端短尖或钝,基部楔形,边缘具圆锯齿,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均被疏柔毛,叶脉在叶面下陷,背面凸起,花序为腋生的轮伞花序,多花密集,苞片针形,被睫毛;花萼筒状,长约6毫米,外被长柔毛,内面喉部有白色毛环,上唇3齿,中齿较大,下唇2齿,齿三角形;花冠紫红色或淡红色,长约7毫米,冠筒内藏,上唇直伸,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雄蕊4,前对能育,后对退化,花药2室;花柱先端2裂,伸出花冠外,小坚果卵球形,长约1毫米,褐色,表面有网纹,形似微型风车,故得“风车儿”之名。
其广泛分布于中国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等地,多生长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路旁、草地、林缘及溪边等向阳或半阴环境,适应性强,耐旱耐瘠薄,常见于田埂、沟渠边等人为干扰较多的区域,常成片生长,形成优势群落。
药用价值与应用
风车儿全草可入药,其性味辛、凉,归肺、脾经,具有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止血之功效,中医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肺热咳嗽、痈肿疮毒、蛇虫咬伤、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风车儿含挥发油、黄酮类、皂苷、鞣质等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炎、抗菌、抗病毒、止血及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其中黄酮类成分是其抗炎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
传统用法为内服煎汤,用量9-15克,鲜品可用30-6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治疗感冒咳嗽,可配伍薄荷、桔梗、甘草等煎服;治疗疮痈肿毒,可鲜品捣烂外敷患处;外伤出血则将鲜叶揉烂敷于伤口,有较好的止血效果,在民间,风车儿还常被制成凉茶,用于夏季清热解暑,其味微辛带凉,口感清爽,深受部分地区居民喜爱。
图片识别要点
识别风车儿需关注以下关键特征:一是茎四棱形,被短柔毛;二是叶对生,边缘具圆锯齿,两面有疏毛;三是轮伞花序密集,花冠紫红色或淡红色;四是小坚果形似风车,表面有网纹,在野外或图片中,若见植株开紫红色小花,叶对生且边缘有圆锯齿,结出形似微型风车的褐色果实,基本可确定为风轮菜(风车儿),需要注意的是,同属植物如瘦风轮菜(Clinopodium gracile)形态与风车儿相似,但植株较矮,叶片较小,花冠颜色较淡,可通过花冠长度、叶缘锯齿疏密等细节区分。
风车儿(风轮菜)形态特征识别表
部位 | 特征描述 |
---|---|
茎 | 直立,四棱形,多分枝,被向下弯曲短柔毛,老后渐脱落 |
叶 | 对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边缘圆锯齿,两面疏生柔毛,叶脉叶面下陷、背面凸起 |
花序 | 腋生轮伞花序,多花密集;苞片针形,被睫毛;花萼筒状,喉部有白色毛环 |
花冠 | 紫红色或淡红色,长约7毫米,上唇直伸,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 |
果实 | 小坚果卵球形,长约1毫米,褐色,表面网纹,形似微型风车 |
注意事项
风车儿虽为常用中草药,但使用时需注意:其一,性凉,脾胃虚寒者慎用,以免引起腹泻;其二,外敷时需将患处清洁,避免感染;其三,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其四,不可过量服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采收宜在夏秋季花开时割取地上部分,鲜用或晒干备用,存放于干燥通风处,防霉防蛀。
相关问答FAQs
Q1:风车儿和风车草是同一种植物吗?
A1:不是,风车儿是唇形科风轮菜属植物,学名Clinopodium chinense,全草入药;而风车草一般指莎草科莎草属植物,学名Cyperus alternifolius,又名旱伞草,主要作为观赏植物,二者科属、形态及功效完全不同,需注意区分。
Q2:风车儿可以长期泡水喝吗?
A2:不建议长期泡水喝,风车儿性凉,长期饮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尤其脾胃虚寒者易出现腹痛、腹泻等不适,作为保健茶饮,建议短期饮用,若需长期调理,应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使用,并根据体质调整用药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