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初加工是指中草药采收后,在进入临床应用或制剂生产前,对其进行的一系列初步处理工序,包括净选、切制、干燥、初步炮制等环节,这一环节是保证药材质量、稳定药效、便于储存运输的关键,若加工不当可能导致有效成分流失、药性改变甚至产生毒性,以下从具体方法、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净选处理
净选是初加工的第一步,目的是去除药材中的杂质、非药用部位及霉变品,确保药材纯净,常见方法包括:
挑选
通过人工或机械挑拣,分离药材中的杂质,如泥沙、石块、枯枝、残叶及其他异物,黄芪中常混有根头杂质,需人工剔除;丹砂(朱砂)原矿中常含石英等杂质,需水洗后挑选,对于细小药材(如车前子、菟丝子),可借助放大镜或筛选设备辅助挑拣。
风选
利用药材与杂质比重差异,通过风力分离,如菊花、薄荷等轻质药材中混的枯叶、砂石,可用风车或鼓风机吹除,使杂质随风飘散,药材落下收集,此法适用于含杂质较多、比重差异明显的药材。
水选
用水冲洗或漂洗,去除附着在药材表面的泥沙、盐分或杂质,根据药材性质不同,分“淘洗”(如麦冬、浙贝母,快速冲洗后沥干)和“漂洗”(如昆布、海藻,需浸泡数小时去除盐分),但含挥发油的药材(如薄荷、荆芥)不宜久泡,以免有效成分流失。
筛选
利用不同孔径的筛子分离药材与杂质,如通过网筛分离陈皮中的碎屑,用振动筛分离大小不匀的薏苡仁,确保药材规格均匀,筛孔大小需根据药材粒径调整,避免过筛不完全或药材破损。
去除非药用部位
根据药用部位要求,去除不需要的部分。
- 去皮:茯苓、桔梗需削去外皮;
- 去心:莲子、牡丹皮需去除木质种心;
- 去核:乌梅、山楂需去核;
- 去毛:枇杷叶、石韦需刷去绒毛(否则刺激咽喉);
- 去残根:金银花、菊花需去除残留的花梗。
切制处理
切制是将净选后的药材软化后,切成一定规格的片、丝、段、块等,便于煎煮、炮制及有效成分溶出。
软化处理
切制前需将药材软化至适宜硬度,避免切制时碎裂或卷曲,常用方法:
- 淋水法:向药材表面喷淋清水,稍润即可(如薄荷、紫苏);
- 浸润法:将药材置于清水或药液中,浸泡至内部湿润透心(如黄芪、当归,夏季浸泡1-2小时,冬季3-4小时);
- 蒸润法:药材蒸软后趁热切片(如熟地黄、何首乌,避免有效成分流失)。
注意:含淀粉多的药材(如山药、半夏)浸泡时间不宜过长,防止发黏、发酵;含挥发油的药材(如当归、川芎)不宜久泡,以免成分散失。
切制方法
根据药材性质和临床需求选择切法:
- 切片:分横切(厚片2-4mm,如黄芪、厚朴;薄片1-2mm,如当归、白芍)、斜切(斜片2-4mm,如甘草、黄芪)、顺切(顺纹切片,如木香、沉香);
- 切丝:宽丝2-3mm,如陈皮、桑白皮;细丝1-2mm,如荷叶、枇杷叶;
- 切段:长10-15mm,如薄荷、荆芥、益母草;
- 切块:边长8-12mm,如葛根、乌药;
- 剁碎:用于动物类药材(如蜈蚣、全蝎)或需研末的药材(如珍珠、牛黄)。
切制工具与设备
传统工具为铡刀、片刀、切药板,现代多用切片机、切药机(如往复式切片机、旋转式切药机),可提高效率并保证规格统一,切制后需及时干燥,防止霉变。
干燥处理
干燥是去除药材中水分,防止霉变、虫蛀,便于储存的关键步骤,干燥方法需根据药材性质选择,避免有效成分破坏。
自然干燥
包括晒干和阴干:
- 晒干:将药材摊放在晒场或晒盘上,阳光下暴晒(如根茎类、果实类药材,如甘草、枸杞),优点是成本低、操作简单,但需注意翻动,避免局部过热;含挥发油的药材(如薄荷、荆芥)不宜晒干,以免成分挥发。
- 阴干:将药材置于通风、避光的室内,自然晾干(如花类、叶类药材,如菊花、金银花),此法温度低,能保留挥发性成分,但干燥时间长,需防潮、防虫。
人工干燥
利用设备控制温度、湿度,缩短干燥时间,适用于大规模加工:
- 烘干:用烘箱、烘干房,温度控制在40-80℃(根茎类50-60℃,花类30-40℃),如烘干黄芪时,温度不超过60℃,避免有效成分(黄芪甲苷)破坏;
- 远红外干燥:利用远红外线辐射加热,穿透力强,干燥均匀,能保留更多热敏性成分(如维生素类);
- 微波干燥:通过微波使药材内部水分振动生热,干燥速度快,适用于含水量高的药材(如鲜地黄、鲜石斛),但需控制功率,避免焦糊;
- 真空干燥:在低压环境下干燥,适用于热敏性、易氧化药材(如人参、鹿茸),能最大限度保留有效成分。
干燥程度判断
以“干、燥、净”为标准,即药材含水量控制在9%-13%(根茎类、果实类),花叶类不超过10%;用手折断时脆响,断面无水迹;揉搓时无粘手感。
初步炮制
初加工阶段的炮制主要为净制后的简单处理,目的是降低毒性、改变药性或增强疗效,包括炒、炙、煅等方法。
炒制
不加辅料或加辅料加热翻炒:
- 清炒:将药材炒至表面微黄(如炒白术,增强健脾作用;炒莱菔子,消食除胀);
- 麸炒:用麦麸与药材同炒,缓和药性(如麸炒白术,减少燥性;麸炒僵蚕,矫味矫臭);
- 土炒:用灶心土与药材同炒,增强健脾止泻(如土炒山药)。
炙制
用液体辅料(蜜、酒、醋等)拌炒药材:
- 蜜炙:用炼蜜拌炒,增强润肺止咳(如蜜炙甘草、蜜炙紫菀);
- 酒炙:用黄酒拌炒,引药上行、活血通络(如酒当归、酒川芎);
- 醋炙:用米醋拌炒,增强收敛止痛(如醋延胡索、醋香附)。
煅制
将药材用高温煅烧,改变物理性质:
- 明煅:药材直接煅至红透(如煅石膏、煅牡蛎),增强收敛止血;
- 煅淬:药材煅红后投入液体(醋、酒)中淬制(如煅赭石、煅自然铜),增强软坚散结。
整理与包装
干燥后的药材需进一步整理,包括分级(按大小、色泽分档)、去毛(如枇杷叶残留绒毛)、修整(去除边缘碎屑),然后包装,包装材料需防潮、透气(如麻袋、纸箱),并标注药材名称、产地、加工日期、规格等信息,避免混淆。
常见中草药初加工方法及注意事项
药材名称 | 净选方法 | 切制方法 | 干燥方法 | 注意事项 |
---|---|---|---|---|
黄芪 | 去根头、杂质 | 润透后切厚片 | 50-60℃烘干 | 避免暴晒,防止成分氧化 |
薄荷 | 去老茎、杂质 | 切段 | 阴干(<30℃) | 不宜久泡,避免挥发油损失 |
大黄 | 去外皮、杂质 | 切厚片或块 | 60℃以下烘干 | 忌铁器,以免蒽醌类成分变色 |
枇杷叶 | 去毛、主脉 | 丝状 | 阴干 | 绒毛需刷净,否则刺激咽喉 |
丹参 | 去根、杂质 | 润透后切斜片 | 晒干或烘干 | 不宜水洗过久,避免水溶性成分流失 |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判断中药材是否干燥完全?
A:判断干燥程度可通过“一看二听三折”:看药材断面无潮湿痕迹,表面无收缩变形;听干燥药材折断时清脆无黏响;用手折断时断面整齐,无软心或弹性,专业检测需测定含水量,根茎类、果实类应≤13%,花叶类≤10%。
Q2:为什么有些药材(如半夏、天南星)切制前需用明矾水浸泡?
A:半夏、天南星含有刺激性毒性成分(草酸钙针晶、凝集素),直接接触皮肤或内服可能引起肿胀、麻木,用明矾水浸泡可降低毒性,同时去除黏液,便于切制,明矾中的铝离子能与毒性成分结合,减少刺激性,但需控制浸泡时间和浓度,避免有效成分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