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作为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主产区,素有“天然药库”之称,其中药材价格行情不仅影响当地药农收入,也对全国中药材市场供应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受气候、种植面积、市场需求及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甘肃部分中药材品种价格出现明显波动,整体行情呈现“稳中有升、品种分化”的特点。
从主要品种来看,当归、黄芪、党参等“陇药三宝”价格保持坚挺,当归(岷县统货)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约15%,目前市场成交价在85-95元/公斤,主要原因是2023年主产区遭遇持续干旱,导致当归减产约20%,加之库存消化接近尾声,市场供应趋紧,黄芪(陇西切片)价格稳中有升,统货价格从年初的32元/公斤涨至目前的38元/公斤,涨幅约18.75%,一方面因药企对优质黄芪的需求增加,出口订单量上升;部分产区推广标准化种植,种植成本增加,推动价格上涨,党参(纹党参)价格波动较小,目前统货价格在45-55元/公斤,同比上涨5%,市场货源充足,但受优质货稀缺影响,特级党参价格已达70元/公斤以上。
部分药食同源及抗病毒类药材价格涨幅显著,板蓝根(陇南统货)价格同比上涨25%,目前报价28-32元/公斤,受下游制药企业及保健品企业采购量增加影响,市场走货加快;柴胡(民勤统货)价格从年初的65元/公斤涨至78元/公斤,涨幅约20%,因野生资源持续减少,家种柴胡尚未形成规模,市场供应偏紧;枸杞(中宁产,甘肃为主要转口集散地)价格稳中有降,特级货价格从58元/公斤降至52元/公斤,主要因新产季枸杞丰产,市场供应量增加,但高品质枸杞仍受市场青睐,价格保持坚挺。
相比之下,部分大宗药材价格则有所回落,甘草(酒泉统货)价格同比下跌10%,目前报价22-25元/公斤,因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增加,市场库存充足;黄芩(平凉统货)价格从30元/公斤降至26元/公斤,跌幅约13.3%,受市场整体需求疲软影响,采购商压价意愿较强。
以下为甘肃部分主要中药材近期价格行情表(单位:元/公斤):
品名 | 产区 | 规格 | 当前价格 | 同比涨跌幅 | 主要影响因素 |
---|---|---|---|---|---|
当归 | 岷县 | 统货 | 85-95 | +15% | 干旱减产、库存趋紧 |
黄芪 | 陇西 | 切片 | 38 | +18.75% | 需求增加、种植成本上升 |
党参 | 纹县 | 统货 | 45-55 | +5% | 货源充足、优质货稀缺 |
板蓝根 | 陇南 | 统货 | 28-32 | +25% | 采购量增加、走货加快 |
柴胡 | 民勤 | 统货 | 78 | +20% | 野生资源减少、家种规模不足 |
甘草 | 酒泉 | 统货 | 22-25 | -10% | 种植面积扩大、库存充足 |
黄芩 | 平凉 | 统货 | 26 | -13.3% | 需求疲软、采购商压价 |
影响甘肃中药材价格行情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气候因素,甘肃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温度等变化直接影响药材产量和质量,如2023年当归主产区干旱导致减产,是价格上涨的核心原因;二是种植结构调整,部分药农根据市场价格变化调整种植品种,如当归、黄芪种植面积增加,但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供应;三是市场需求变化,随着中医药产业发展及健康消费升级,药食同源、抗病毒类药材需求持续增长,推动相关品种价格上涨;四是政策支持,甘肃省持续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种植、产地初加工及品牌建设,提升了药材品质,也间接推高了优质药材价格;五是市场流通环节,物流成本、中间商囤货行为等也会对短期价格波动产生影响。
展望后市,甘肃中药材价格或将继续呈现分化态势,当归、黄芪等受减产影响的品种,短期内价格仍将保持高位;板蓝根、柴胡等需求旺盛的品种,若气候正常,新产季产量恢复,价格可能逐步回落;而甘草、黄芩等大宗品种,因库存充足,价格或以稳为主,优质优价特征将更加明显,建议药农及经销商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合理规划种植与库存,同时加强质量管控,提升产品附加值。
相关问答FAQs
Q1:今年甘肃哪些中药材品种价格涨幅较大?主要原因是什么?
A1:今年甘肃当归、板蓝根、柴胡等品种价格涨幅较大,当归主要因主产区干旱导致减产、库存趋紧;板蓝根受益于下游制药及保健品企业采购量增加,走货加快;柴胡则因野生资源持续减少,家种供应尚未形成规模,市场供应偏紧。
Q2:甘肃中药材价格波动对药农有哪些影响?如何规避风险?
A2:价格波动直接影响药农收入,价格上涨时增收,下跌时可能亏损,药农可通过以下方式规避风险:一是关注市场行情和气象信息,科学调整种植结构;二是参与合作社或订单农业,稳定销售渠道;三是推广标准化种植,提升药材品质,争取优质优价;四是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市场引导和技术培训,帮助药农应对市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