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酸仙”是我国民间对蔷薇科植物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a var. major)干燥成熟果实的俗称,因其果实酸中带甘,具有显著的消食化积、行气散瘀功效,被百姓誉为“酸仙”,寓意其药效如仙草般灵验,山里红主产于我国北方地区,如山东、河北、辽宁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或切片干燥后入药,是药食同源的典型代表,在中医药理论和民间应用中均有重要地位。
从性味归经来看,酸仙性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酸能收敛、生津,甘能补益、和中,微温则能温通血脉,故其功效核心在于“消食健胃”与“行气散瘀”两大方面,传统中医药典籍如《本草纲目》记载山楂(山里红):“化饮食,消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化血块气块,活血。”民间常用其治疗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等症,对于小儿食积尤为常用,常与麦芽、神曲配伍,即“焦三仙”,共奏消食导滞之效,酸仙还能行气散瘀,用于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以及疝气疼痛等症,单用煎服或配伍当归、川芎等活血化瘀药同用,疗效显著。
酸仙的化学成分复杂,是其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现代研究表明,其主要含有有机酸类、黄酮类、三萜类、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成分,有机酸包括柠檬酸、苹果酸、山楂酸等,能促进胃酸分泌,增强消化酶活性,从而起到助消化的作用;黄酮类成分如槲皮素、金丝桃苷、牡荆素等,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三萜类如熊果酸、齐墩果酸,则具有调节血脂、抗炎、抗肿瘤等潜在活性;富含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能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心血管疾病,这些成分协同作用,使得酸仙在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防治中表现出多重功效。
在临床应用中,酸仙的用途广泛,首先是消化系统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食欲不振等,表现为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者,可用酸仙单味煎服或配伍陈皮、半夏、茯苓等健脾理气药,增强疗效,对于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酸仙炒炭后使用,可增强涩肠止泻之效,其次是心血管系统疾病,现代研究表明,酸仙提取物能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从而预防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酸仙还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对冠心病、心绞痛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在妇科领域,酸仙常用于产后瘀血阻滞引起的腹痛、恶露不尽,配伍益母草、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止痛止血。
酸仙的用法多样,可内服也可外用,内服时,煎汤常用量为6-12g,生山楂偏于消食化积、活血化瘀,炒山楂(清炒或麸炒)则偏于健脾止泻、收敛止痢;山楂炭多用于止血止泻,酸仙还可制成山楂丸、山楂片、山楂糕等中成药,方便服用,外用时,可将酸仙研末调敷,用于疮疡肿毒、皮肤湿疹,取其活血解毒之效,需要注意的是,酸仙性温,凡脾胃虚弱、胃酸分泌过多者慎用,以免引起胃脘不适;孕妇一般慎用,因其有活血作用,可能增加流产风险;酸仙不宜与人参、黄芪等补气药同用,以免耗气伤阴。
现代药理研究进一步证实了酸仙的多方面作用,在消化方面,酸仙中的有机酸和黄酮类成分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胃蛋白酶活性,加速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在心血管方面,其黄酮类物质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同时抗氧化作用能减轻血管内皮损伤,延缓动脉硬化进程;酸仙还具有降血压、降血糖、保肝、抗肿瘤等潜在活性,为临床拓展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酸仙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如下表所示:
成分类别 | 具体成分 | 主要药理作用 |
---|---|---|
有机酸类 | 柠檬酸、苹果酸、山楂酸 | 促进胃酸分泌,增强消化酶活性 |
黄酮类 | 槲皮素、金丝桃苷 | 抗氧化、保护血管、调节血脂 |
三萜类 | 熊果酸、齐墩果酸 | 抗炎、调节免疫、潜在抗肿瘤作用 |
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 维生素C、胡萝卜素 | 增强免疫力,预防心血管疾病 |
相关问答FAQs:
问:酸仙和山楂是同一种草药吗?
答:酸仙是民间对山里红的俗称,而山里红是山楂的一个变种(Crataegus pinnatifida var. major),两者在植物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上基本一致,可视为同一种草药的不同名称,山楂还包括山楂原变种(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两者在果实大小、口感上略有差异,药用价值相近。
问:酸仙适合哪些人群食用?哪些人群不宜食用?
答:酸仙适合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高脂血症、冠心病患者及产后瘀阻的妇女适量食用;其酸甜口感也适合作为开胃小食品,但以下人群不宜食用:① 胃酸过多、胃溃疡患者,以免加重胃酸刺激;② 脾胃虚弱、易腹泻者,因其性微温,可能耗伤脾气;③ 孕妇,因有活血作用,需谨慎;④ 正在服用补气药(如人参、黄芪)者,以免影响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