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胃寒的药材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3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胃寒是指脾胃阳气不足,寒邪内生或外感寒邪所导致的以胃脘冷痛、喜温喜按、食欲不振、呕吐清水、大便稀溏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其形成多与饮食不节(如过食生冷、寒凉食物)、外感寒邪、素体阳虚或久病伤阳等因素有关,治疗胃寒需以温中散寒、健脾和胃为基本原则,临床常选用性味辛温、归脾胃经的药材,通过温补脾胃阳气、驱散寒邪来缓解症状,以下详细介绍治疗胃寒的常用药材,包括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并辅以表格归纳核心信息,最后附相关问答。

治疗胃寒的药材

治疗胃寒的常用药材详解

干姜

干姜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性热,味辛,归脾、胃、心、肺经,被誉为“温中散寒之要药”,其核心功效为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在胃寒治疗中,干姜善温中焦之阳,散脾胃之寒,适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等症,若胃寒脘痛甚者,可配高良姜以增强散寒止痛之效(如名方“良附丸”);若脾胃虚寒兼见呕吐,可配生姜、半夏以温胃止呕,内服煎汤常用量为3-10克,或入丸散,使用时需注意,干姜辛热助火,阴虚有热、血热妄行者忌用;孕妇慎用。

高良姜

高良姜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性热,味辛,归脾、胃经,功效温中散寒、止痛,其温散之力较干姜更专于中焦,尤善治胃寒脘腹冷痛,如《本草汇言》言其“暖脾胃,止呕吐,治胃脘寒痛”,临床常用于治疗寒邪犯胃或脾胃虚寒所致的胃脘冷痛、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常与香附配伍,行气止痛(如“良附丸”),内服煎汤常用量为3-6克,研粉吞服1-3克,高良姜辛热燥烈,不宜久服,阴虚有热者忌用。

吴茱萸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性热,味辛、苦,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其辛热燥烈,既能温中散寒,又能疏肝暖肾,适用于胃寒脘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等症,若肝寒犯胃所致的呕吐吞酸,可配黄连(如左金丸),辛开苦降,和胃止呕;若脾肾阳虚之五更泄泻,可配补骨脂、肉豆蔻(如四神丸),内服煎汤常用量为2-5克,外用适量,吴茱萸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久服易致便秘,阴虚火旺者忌用。

肉桂

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性大热,味辛、甘,归心、肝、脾、肾经,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其既能温补命门之火,又能温中散寒,适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食少便溏,以及肾阳不足、畏寒肢冷等症,若胃寒脘痛,可配干姜、白术,温中健脾;若脾肾阳虚之泄泻,可配附子、人参(如附子理中丸),内服煎汤常用量为1-4.5克,宜后下;研粉吞服1-1.5克,肉桂辛热助火,实热阳盛、阴虚火旺、孕妇及血热出血者忌用。

丁香

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性温,味辛,归脾、胃、肺、肾经,功效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其温中散寒之力较强,且善于降逆,适用于胃寒呕吐、呃逆、脘腹冷痛等症,为治胃寒呕吐之要药,若虚寒呃逆,可配柿蒂、人参(如丁香柿蒂汤);若胃寒脘痛,可配高良姜、砂仁,内服煎汤常用量为1-3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丁香辛温助热,热病及阴虚内热者忌用,不宜与郁金同用(十九畏)。

治疗胃寒的药材

花椒

花椒为芸香科植物花椒或青椒的干燥成熟果皮,性温,味辛,归脾、胃、肾、肝经,功效温中止痛、杀虫止痒,其辛散温通,能温中散寒、和胃止痛,适用于脾胃虚寒或寒邪犯胃所致的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以及蛔虫腹痛等症,若胃寒脘痛,可配干姜、陈皮;若寒湿泄泻,可配苍术、厚朴,内服煎汤常用量为3-6克,或研粉吞服1-3克,花椒辛温助火,阴虚火旺者忌用,孕妇慎用。

小茴香

小茴香为伞形科植物茴香的干燥成熟果实,性温,味辛,归肝、肾、脾、胃经,功效散寒止痛、理气和胃,其温性较缓,长于散寒止痛、理气开胃,适用于胃寒脘痛、少腹冷痛、寒疝腹痛,以及脾胃虚寒之食少吐泻,若胃寒脘痛,可配干姜、吴茱萸;若寒疝腹痛,可配荔枝核、橘核(如天台乌药散),内服煎汤常用量为3-6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小茴香温燥,阴虚火旺者忌用。

白豆蔻

白豆蔻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性温,味辛,归肺、脾、胃经,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其气味芳香,温而不燥,能行气化湿、温中醒脾,适用于寒湿中阻、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若胃寒呕吐,可配藿香、生姜;若湿阻气滞之脘腹胀满,可配厚朴、陈皮,内服煎汤常用量为3-6克,宜后下;研粉吞服1.5-3克,白豆蔻辛温助热,阴虚血燥、无寒湿者忌用。

砂仁

砂仁为姜科植物阳春砂、绿壳砂或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实,性温,味辛,归脾、胃、肾经,功效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其与白豆蔻相似,温性稍强,长于温中行气、化湿开胃,适用于脾胃虚寒或寒湿气滞所致的脘腹胀痛、呕吐泄泻、妊娠恶阻等症,若胃寒脘痛,可配干姜、木香;若脾虚泄泻,可配党参、白术(如香砂六君子丸),内服煎汤常用量为3-6克,宜后下;研粉吞服1.5-3克,砂仁辛温助热,阴虚有热、胃热呕吐者忌用。

生姜

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性微温,味辛,归肺、脾、胃经,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其药性平和,既能温胃散寒,又能和中降逆,是治胃寒呕吐之要药,尤其适用于外感风寒或胃寒所致的呕吐,若胃寒呕吐,可配半夏(如小半夏汤);若风寒感冒兼胃寒呕吐,可配紫苏、藿香,内服煎汤常用量为3-9克,或捣汁服,生姜性温,阴虚内热、目赤内热者忌用。

治疗胃寒的药材

治疗胃寒常用药材核心信息表

药材名称 性味归经 核心功效 主治病症 常用用量(煎汤) 注意事项
干姜 辛热,归脾、胃经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 3-10克 阴虚有热、血热妄行者忌用
高良姜 辛热,归脾、胃经 温中散寒,止痛 胃寒脘腹冷痛、得温痛减 3-6克 不宜久服,阴虚有热者忌用
吴茱萸 辛热苦,有小毒,归肝、脾、胃经 散寒止痛,降逆止呕 胃寒脘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 2-5克 有小毒,久服致便秘,阴虚火旺者忌用
肉桂 辛甘大热,归心、肝、脾、肾经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脾胃虚寒脘冷痛、肾阳不足畏寒肢冷 1-4.5克(后下) 实热阳盛、阴虚火旺者忌用
丁香 辛温,归脾、胃、肺、肾经 温中降逆,散寒止痛 胃寒呕吐、呃逆、脘腹冷痛 1-3克 热病及阴虚内热者忌用,忌与郁金同用
花椒 辛温,归脾、胃、肾、肝经 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胃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蛔虫腹痛 3-6克 阴虚火旺者忌用,孕妇慎用
小茴香 辛温,归肝、肾、脾、胃经 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胃寒脘痛、少腹冷痛、寒疝腹痛、食少吐泻 3-6克 阴虚火旺者忌用
白豆蔻 辛温,归肺、脾、胃经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寒湿中阻脘腹胀满、胃寒呕吐、食欲不振 3-6克(后下) 阴虚血燥、无寒湿者忌用
砂仁 辛温,归脾、胃、肾经 化湿开胃,温脾止泻 脾胃虚寒脘胀痛、呕吐泄泻、妊娠恶阻 3-6克(后下) 阴虚有热、胃热呕吐者忌用
生姜 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温中止呕,发汗解表 胃寒呕吐、风寒感冒兼胃寒 3-9克 阴虚内热、目赤内热者忌用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胃寒患者日常饮食需要注意什么?
解答:胃寒患者饮食应以温热、易消化为原则,避免生冷寒凉食物(如冰饮、西瓜、苦瓜等),少食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可适当食用温性食材,如生姜、羊肉、桂圆、南瓜、小米等,以温中散寒,同时需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饭不宜过饱,以免加重脾胃负担;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寒,有助于改善胃寒症状。

问题2:胃寒和胃热如何区分?用药有何不同?
解答:胃寒与胃热的症状表现截然不同,可通过以下要点区分:① 胃寒:以寒象为主,表现为胃脘冷痛、得温痛减、遇寒加重、食欲不振、呕吐清水、口淡不渴、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治以温中散寒,常用干姜、高良姜、吴茱萸等辛热药材。② 胃热:以热象为主,表现为胃脘灼痛、多食易饥、口臭口干、牙龈肿痛、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治以清胃泻火,常用黄连、石膏、知母等寒凉药材,需注意,胃寒误用寒凉药会加重病情,胃热误用温热药会助热伤阴,因此需辨证准确,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冰凌花是药材吗
« 上一篇 今天
耐旱适合北方种植药材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