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根草是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学名Salvia przewalskii Maxim.,因其根茎呈红褐色而得名,在民间亦被称为“丹参草”“红根草”“小红花”等,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华北及西南地区,如陕西、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山坡草地、灌丛及林缘地带,海拔1500-3000米的区域常见其踪迹,作为传统中草药,其全草可入药,具有活血化瘀、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之效,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等症,是民间常用的妇科及外伤用药之一。
形态特征
小红根草的植株形态较为独特,易于与其他近缘植物区分,其根呈圆锥形或纺锤形,长5-15厘米,直径0.5-2厘米,表面红褐色或暗红色,有纵皱纹及横向皮孔,质地坚硬,断面黄白色或淡红色,可见放射状纹理,茎直立,高30-80厘米,四棱形,有浅槽,被白色长柔毛,上部多分枝,呈之字形弯曲,叶对生,叶柄长1-3厘米,被柔毛;叶片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2-8厘米,宽1.5-5厘米,先端渐尖或钝,基部心形或戟形,边缘有圆锯齿,两面被短柔毛,下面密布腺点,揉搓后有特殊香气,轮伞花序组成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序轴及花梗被柔毛;花萼钟形,长约1厘米,二唇形,上唇全缘,下唇有2齿,齿尖三角形,紫红色;花冠紫红色或淡红色,长约2厘米,外被柔毛,上唇瓣直立,卵圆形,下唇瓣3裂,中裂片最大,顶端有凹缺;雄蕊4枚,二强,伸出花冠外;子房4深裂,花柱与雄蕊等长,柱头2裂,小坚果椭圆形,长约3毫米,褐色,光滑无毛。
分布与生长环境
小红根草适应性强,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旱,常生长在山坡灌丛、林缘草地、路旁及田埂边,对土壤要求不严,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佳,其分布区域横跨我国多个省份,在西北地区(如陕西秦岭、甘肃陇南)多见于海拔2000-3000米的高山草甸,在西南地区(如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则常出现在海拔1500-2500米的亚高山针阔混交林下,华北地区(如山西、河北)的山地丘陵地带也有分布,由于过度采挖,野生资源逐渐减少,部分地区已开始人工栽培,以满足药用需求。
药用价值
小红根草作为传统中药,其药用部位为全草,性味苦、微寒,归心、肝经,具有活血化瘀、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中医临床常用于:
- 妇科疾病:治疗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瘀血腹痛等,可配伍当归、川芎、桃仁等增强活血效果;
- 外伤出血:鲜品捣烂外敷,或研末撒布患处,能止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刀伤出血、疮疡肿毒;
- 血热出血:用于吐血、衄血、便血等,常配伍生地、丹皮、侧柏叶等凉血止血药;
- 其他:现代研究表明,小红根草含丹参酮、隐丹参酮、酚酸类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对心血管疾病也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可用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注意孕妇慎用,无瘀血者不宜服用。
小红根草图片识别要点
为准确识别小红根草,可通过以下关键特征对比(见下表):
部位 | 主要特征 | 图片中易辨识细节 |
---|---|---|
根 | 圆锥形,红褐色,有纵皱纹 | 断面黄白色,放射状纹理明显,为“红根”名称来源 |
茎 | 四棱形,紫红色,被白色长柔毛,上部分枝呈之字形 | 棱上有浅槽,手摸有粗糙感 |
叶 | 卵形或三角状卵形,边缘圆锯齿,两面被短柔毛,揉搓有香气 | 叶片基部心形,叶柄短,叶面深绿色,叶色较浅 |
花 | 轮伞花序总状,花冠紫红色,上唇瓣直立,下唇瓣3裂 | 花萼二唇形,下唇齿尖三角形,花冠伸出花冠外,鲜艳显眼 |
果实 | 小坚果椭圆形,褐色,光滑 | 着生于宿存花萼内,成熟后易脱落 |
相关问答FAQs
Q1:小红根草和丹参有什么区别?
A:小红根草与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同属唇形科鼠尾草属,但区别明显:①根:丹参根呈圆柱形,表面砖红色或暗红色,断面有放射状纹理,而小红根草根呈圆锥形,颜色更深,常带暗红褐色;②叶:丹参叶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3-5片,而小红根草为单叶,卵形或三角状卵形;③花:丹参花冠蓝紫色,小红根草花冠紫红色或淡红色,且丹参花序更密集,功效上,两者均活血化瘀,但丹参偏于养血安神,小红根草长于凉血止血。
Q2:如何通过图片辨别小红根草的真伪?
A:辨别真伪需抓住核心特征:①看根:真品根红褐色,有纵皱纹,伪品(如劣质丹参)根色浅或形状不符;②看茎叶:真品茎四棱有毛,叶对生卵形,边缘圆锯齿,伪品可能为单叶对生但叶形差异大(如鼠尾草属其他种);③看花:真品花冠紫红色,下唇瓣3裂,伪品花色或花型可能不同(如白色或唇瓣裂片差异),真品揉搓后有特殊香气,伪品气味淡或无,建议结合多部位特征综合判断,必要时结合专业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