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中药材中,有不少植物的形态或药用部位与玉米存在相似之处,这些药材或植株高大挺拔、叶片宽大如玉米,或果实形似玉米粒,或直接利用玉米的附属部位入药,兼具药用价值与“玉米”的形态特征,常见的如薏苡仁、玉米须、玉米芯等,它们在中医理论中各有侧重,既是经典药材,也因形态关联而被关注。
薏苡仁:形似玉米粒的“利湿要药”
薏苡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是最具代表性的“像玉米的药材”,其植株形态与玉米高度相似:一年生草本,秆直立高1-1.5米,多分枝,叶片宽大呈线状披针形,中脉粗厚,与玉米叶的形态几乎如出一辙;圆锥花序直立,由上部叶腋抽出,雄花序穗状,雌花序下部包于骨质总苞中,成熟时总苞坚硬光滑,形似“迷你玉米棒”,而内部的颖果(薏苡仁)则呈卵球形或宽椭圆形,长4-8毫米、宽3-6毫米,表面乳白色或黄白色,光亮基部有淡棕色斑纹,恰如缩小版的玉米粒。
性味归经:甘、淡,微寒,归脾、肺、肾经。
功效主治: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常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克;或入丸散,炒用可减轻寒性,增强健脾作用。
使用注意:脾虚便溏及孕妇慎用;因性微寒,虚寒体质者不宜长期大量服用。
现代研究发现,薏苡仁含薏苡仁酯、薏苡仁多糖、脂肪酸等成分,具有抗肿瘤、增强免疫、降血糖、抗炎等作用,其“似玉米粒”的形态虽与药用部位无直接关联,却体现了植物科属的亲缘性。
玉米须:玉米的“黄金花柱”
玉米须实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即玉米)的花柱和柱头,是玉米植株的天然组成部分,因直接来源于玉米,其“像玉米”的特征不言而喻,玉米植株本身高大粗壮,叶片宽大互生,雄花顶生圆锥花序,雌花腋生肉穗花序,花丝(即玉米须)从苞叶中伸出,呈丝状,黄褐色至红褐色,长10-20厘米,集束如须,形似玉米穗顶部的“毛发”,是玉米最具辨识度的部位。
性味归经:甘、平,归膀胱、肝、胆经。
功效主治:利尿消肿,利湿退黄,用于水肿,小便淋沥,黄疸,胆囊炎,胆结石,高血压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60克;大剂量可用至120克,亦可代茶饮。
使用注意:无明显毒副作用,但低血压患者慎用,因玉米须有降血压作用。
玉米须含硝酸钾、有机酸、多糖、黄酮类等成分,其利尿作用机制与促进氯化物排出有关,还能减少尿蛋白、保护肾脏,是民间常用的“天然利尿剂”,作为玉米的附属部位,玉米须的“像玉米”属性使其成为药食同源的典型,常被用于煮水、煲汤,兼具药用与保健价值。
玉米芯:玉米棒的“木质核心”
玉米芯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干燥穗轴,即玉米棒脱去玉米粒后的中心部分,形态上直接来源于玉米,是“像玉米”的药材中最具“原生态”特征的一种,玉米芯呈圆柱形或圆锥形,长5-15厘米,直径3-5厘米,表面黄白色至棕黄色,有纵沟和残存的苞叶,质坚硬,断面有多数维管束,形似玉米棒的主体结构,其“玉米”的来源一目了然。
性味归经:甘、平,归胃、大肠经。
功效主治:健脾利湿,调中和胃,用于脚气,水肿,泄泻,胃痛,小儿夏季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60克;或烧灰存性研末调服。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不宜大量长期服用,因其性平但含较多纤维素,过量可能加重脾胃负担。
玉米芯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少量淀粉,现代研究将其用于提取低聚糖、糠醛等工业原料,在药用领域则多用于煎汤内服或外用,其“似玉米棒”的形态虽粗糙,却是传统药典中记载的“利湿和胃”之品。
像玉米的药材基本信息对比
为更清晰呈现上述药材的“像玉米”特征及药用价值,特整理如下表格:
药材名称 | 来源(植物科属) | 像玉米的形态特点 | 药用部位 | 性味归经 | 主要功效 |
---|---|---|---|---|---|
薏苡仁 | 禾本科薏苡 | 植株高大,叶片宽大如玉米;果实卵形似玉米粒 | 干燥成熟种仁 | 甘淡微寒,归脾肺肾经 |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 |
玉米须 | 禾本科玉蜀黍 | 来源于玉米的花丝,集束如玉米穗顶的“须” | 干燥花柱和柱头 | 甘平,归膀胱肝胆经 | 利尿消肿,利湿退黄 |
玉米芯 | 禾本科玉蜀黍 | 玉米棒脱粒后的中心穗轴,直接保留玉米棒形态 | 干燥穗轴 | 甘平,归胃大肠经 | 健脾利湿,调中和胃 |
相关问答FAQs
Q1:薏苡仁和玉米粒在形态和功效上有什么区别?
A:薏苡仁与玉米粒虽形态相似(均为卵球形颗粒),但来源不同:薏苡仁为薏苡的种仁,玉米粒为玉米的种子,功效上,薏苡仁以“利湿、健脾、排脓”为主,是中药中的利湿要药;玉米粒则以食用为主,富含淀粉和维生素,药用价值较低(多用于玉米须或玉米芯),薏苡仁颗粒较小(约4-8毫米),表面有淡棕色斑纹,而玉米粒较大(约10-15毫米),呈扁长形且顶部有胚芽。
Q2:玉米须和薏苡仁可以一起搭配使用吗?适合哪些人群?
A:玉米须与薏苡仁可以搭配使用,两者均性味甘淡(玉米须偏平,薏苡仁偏微寒),在利水渗湿方面有协同作用,玉米须长于利尿消肿、利湿退黄,薏苡仁偏于健脾止泻、除痹,常配伍用于治疗水肿(如肾炎水肿、脚气水肿)、小便不利、湿热黄疸等症,适合湿热体质、水肿患者或夏季暑湿困顿者,但需注意,脾虚便溏者应减少薏苡仁用量(或炒用),孕妇慎用薏苡仁,低血压患者慎用玉米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