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金沙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 (Thunb.) Sw.的干燥成熟孢子,秋季孢子未脱落时采收,除去藤叶,晒干,本品呈粉末状,黄棕色或淡棕黄色,体轻,手捻有光滑感,置手中易由指缝滑落,气微,味淡,遇水有漂浮现象,燃烧时爆鸣并有闪光,作为传统常用中药,海金沙在利尿通淋、止痛等方面具有显著功效,临床应用历史悠久。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海金沙性甘、咸,寒,归膀胱、小肠经,其核心功效为利尿通淋、止痛,常用于治疗热淋、石淋、血淋、膏淋等淋证,症见尿频、尿急、尿痛、小便淋沥涩痛,或尿中有砂石;也可用于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湿热黄疸、风湿痹痛等症,现代临床还常将其用于尿路感染、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炎等疾病的治疗,尤其对尿路结石引起的绞痛效果显著。
化学成分
海金沙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包括挥发油、黄酮类、酚酸类、甾体化合物及多糖等,其中挥发油中含有主要成分如榄香烯、β-榄香烯、桉油精等,具有抗菌、抗炎作用;黄酮类成分如山奈酚、槲皮素等,具有抗氧化、利尿作用;酚酸类如咖啡酸、阿魏酸,可抑制炎症反应;还含有海金沙素、棕榈酸等成分,这些物质共同构成了海金沙的药理基础。
药理作用
- 利尿作用:海金沙提取物能显著增加尿量及钠、钾、氯等电解质的排泄,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有关,从而促进尿液排出,缓解小便不利症状。
- 抗炎与镇痛作用:海金沙中的挥发油和黄酮类成分能抑制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同时可通过提高痛阈缓解疼痛,对尿路结石、风湿痹痛引起的疼痛有较好效果。
- 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常见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尤其对尿路感染相关的病原菌效果显著,有助于控制感染、缓解尿频尿急症状。
- 抗结石作用:海金沙可碱化尿液,增加尿中柠檬酸含量,抑制草酸钙结晶的形成与聚集,促进结石排出,对泌尿系结石有防治作用。
- 保肝利胆作用:其酚酸类成分能减轻肝损伤,降低转氨酶水平,并促进胆汁分泌,可用于辅助治疗湿热黄疸。
临床应用
- 淋证:为海金沙的主治疾病,尤以石淋、热淋常用,治疗石淋常配伍金钱草、海浮石、鸡内金等,以增强化石排石功效;治疗热淋常配伍车前子、瞿麦、萹蓄等,清热利湿通淋。
- 水肿、小便不利:配伍茯苓、泽泻、白术等,健脾利水消肿,适用于脾虚湿盛所致的水肿。
- 湿热黄疸:配伍茵陈、栀子、大黄等,清热利湿退黄,用于肝胆湿热引起的黄疸。
- 风湿痹痛:配伍防己、威灵仙、秦艽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适用于风湿关节疼痛。
鉴别与炮制
鉴别方法
- 性状鉴别:孢子粉末呈黄棕色,体轻,捻之有光滑感,水试漂浮于水面,加热后膨胀并产生爆鸣声。
- 显微鉴别:孢子呈四面体,直径60~85μm,表面有网状纹饰,具三角状凹孔,无色或淡黄色。
- 理化鉴别:取本品加乙醇提取,滤液加镁粉少许与盐酸数滴,显橙红色(黄酮反应)。
炮制方法
海金沙净制:除去杂质及叶轴等残留物,筛去灰屑,一般生用,取净海金沙,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变色,取出放凉(炒海金沙),可增强其止血功效;或炒炭(海金沙炭),用于治疗血淋、尿血等症。
使用注意
海金沙性寒,故脾虚便溏者慎用;孕妇及体虚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宜长期或过量服用,以免损伤脾胃;煎剂需用布包煎,防止孢子散落影响药液及服用。
临床应用配伍表
病症 | 常用配伍药物 | 功效主治 |
---|---|---|
热淋 | 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栀子 | 清热利湿通淋 |
石淋 | 金钱草、海浮石、鸡内金、石韦、冬葵子 | 利尿通淋、化石排尿 |
血淋 | 小蓟、白茅根、蒲黄、藕节、生地黄 | 凉血止血、通淋 |
膏淋 | 萆薢、茯苓、益智仁、乌药、车前子 | 分清泌浊、温阳利湿 |
水肿 | 茯苓、泽泻、白术、猪苓、桂枝 | 健脾利水、温阳化饮 |
相关问答FAQs
Q1:海金沙和金钱草在治疗泌尿系结石时有什么区别?
A:海金沙与金钱草均为治疗泌尿系结石的常用药,但功效侧重不同,海金沙性寒,味甘咸,长于利尿通淋、止痛,尤其擅长缓解结石引起的绞痛,并能促进结石排出,适用于各种淋证(石淋、热淋等);金钱草味甘、淡,性微寒,除利尿通淋外,还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对结石的溶解和排出作用更强,同时兼有退黄功效,更适用于肝胆结石及湿热黄疸,临床常二者配伍使用,增强化石排石效果。
Q2:服用海金沙时有哪些禁忌?
A:服用海金沙需注意以下禁忌:① 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者慎用,因其性寒,易损伤脾胃阳气;② 孕妇应避免使用,尤其大剂量可能引起子宫收缩;③ 不宜长期或过量服用,以免导致电解质紊乱或脾胃功能失调;④ 煎煮时需用布包煎,防止孢子散落影响药液浓度及服用口感;⑤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影响药效,若用药后出现不适,应及时停用并咨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