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豆为豆科植物刀豆(Canavalia gladiata (Jacq.) DC.)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剥取种子,晒干或烘干,主产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如江苏、浙江、湖北、四川等地,栽培历史悠久,既是民间常用食材,亦为传统中药,其药用部位主要为成熟种子,习称“刀豆子”。
刀豆性味甘、温,归胃经、肾经,中医理论认为,甘能补缓,温能散寒,入胃经则能温中散寒、和胃降逆,入肾经则能温肾助阳、下气止痛,故其核心功效为温中下气、止呃逆,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虚寒呃逆、呕吐、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胀痛、肾虚腰痛等症,尤其对于中焦虚寒、胃气上逆引起的呃逆(打嗝不止),疗效显著,常配伍丁香、柿蒂等温胃降逆之品,增强疗效;若兼脾胃虚寒、呕吐食少,可配伍生姜、砂仁等温中健脾;肾虚腰痛者,可单用炒熟研末服,或配杜仲、续断等补肾强腰。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刀豆含有多种活性成分,主要包括刀豆氨酸(一种非蛋白质氨基酸,具有抗肿瘤、促进代谢等作用)、刀豆球蛋白A(Con A,一种植物凝集素,具有免疫调节、抗病毒、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活性)、尿素酶、精氨酸、淀粉、蛋白质及少量脂肪,此外尚含黄酮类、有机酸等,刀豆氨酸可通过调节机体代谢发挥生理作用,刀豆球蛋白A则通过激活免疫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力来辅助抗肿瘤、抗感染;其温中止呃的功效可能与所含挥发油成分对胃肠平滑肌的调节作用有关,能缓解胃肠痉挛,促进胃排空。
在临床应用中,刀豆的用法以内服为主,可煎汤(6-15g)、研末吞服(1-3g),或煮食、炒食,外用时,适量捣烂敷患处,可治腰痛、疝气等,但需注意,刀豆性温,实热证及阴虚火旺者(如口干舌燥、便秘、舌红苔黄等)慎用,以免助热伤阴;生品含有一定毒性(如植物血凝素),需炮制(炒黄或煮透)后使用,避免生食或未煮熟食用,以免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中毒反应;用量不宜过大,过量可能导致腹胀、便秘等不适。
刀豆药材基本信息如下:
项目 | |
---|---|
药材名称 | 刀豆 |
来源 | 豆科植物刀豆的干燥成熟种子 |
性味归经 | 甘,温;归胃经、肾经 |
功效 | 温中下气,止呃逆 |
主治 | 虚寒呃逆、呕吐,脾胃虚寒脘痛,肾虚腰痛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15g;研末1-3g,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
注意事项 | 实热证及阴虚火旺者慎用;生品有毒需炮制;不宜过量 |
相关问答FAQs
-
刀豆和扁豆在功效上有何区别?
刀豆与扁豆虽均为豆科植物入药,但功效侧重不同,刀豆性温,以温中下气、止呃逆为主,善治虚寒性呃逆、呕吐及肾虚腰痛,其降逆作用较强;扁豆性平偏微温,主要功效为健脾化湿,善治脾虚湿盛所致的食欲不振、腹泻、白带过多等,其健脾祛湿作用突出,刀豆偏于“降逆止呃”,扁豆偏于“健脾祛湿”。 -
生吃刀豆会中毒吗?如何避免?
生刀豆含有植物血凝素和皂苷等有毒成分,若生吃或未煮熟,可能刺激消化道,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中毒反应,严重时可能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避免中毒的关键在于彻底加热:食用前需将刀豆煮熟、煮透(如煮10分钟以上)或炒熟,使有毒成分被破坏;药用时需使用炮制(炒黄)后的刀豆,避免生品入药,若食用后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停止食用,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