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樱子为蔷薇科植物金樱子(Rosa laevigata Michx.)的干燥成熟果实,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上品,因其味酸甘、性涩,具有固精缩尿、涩肠止泻等功效,在中医临床应用历史悠久,尤其用于治疗肾虚滑脱、脾虚久泻等症,现代研究亦证实,金樱子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具有调节免疫、抗氧化、降血脂等药理作用,兼具药用与保健价值。
来源与药材性状
金樱子主产于中国广东、广西、江西、湖南、福建等地,多生于向阳山坡、灌丛或溪边,秋季果实成熟变红时采摘,除去毛刺,纵剖两瓣,挖去内瓤,晒干或烘干,药材呈倒卵形或圆形,略花托状,表面红黄色或红棕色,有突起的棕色小点(油室及刺基残痕),顶端有盘状宿存花萼,基部有果柄残基,果肉硬而脆,切面有5室,每室有多数淡黄色、骨质的小瘦果(内含种子1粒),气微,味甘、微酸涩,以个大、色红、去净毛刺、肉厚者为佳。
金樱子药材性状鉴别表
| 鉴别项 | 特征描述 |
|--------------|--------------------------------------------------------------------------|
| 形状 | 倒卵形或圆形,略呈花托状,常纵剖成两瓣 |
| 表面颜色 | 红黄色或红棕色,有突起的棕色小点(油室及刺基残痕) |
| 顶端特征 | 有盘状宿存花萼,萼片多脱落 |
| 基部特征 | 有果柄残基 |
| 果肉质地 | 硬而脆,切面果肉厚,黄白色 |
| 断面特征 | 中空(去瓤后),或残留淡黄色筋络,内有5室,每室含1枚骨质小瘦果 |
| 气味 | 气微,味甘、微酸涩 |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金樱子性平,味酸、甘、涩,归肾、膀胱、大肠经,其核心功效为“固涩”,通过收敛固涩作用治疗各种滑脱不禁之症,具体应用如下:
固精缩尿
用于肾虚不固所致的遗精、滑精、遗尿、尿频、白带过多等症,如《本草备要》记载“固精滑,缩小便”,《滇南本草》言“治日久下痢,血崩带下,涩精遗泄”,常与芡实、沙苑子、桑螵蛸配伍,如经典方“水陆二仙丹”(金樱子、芡实),增强固肾涩精之效;治遗尿尿频,可配益智仁、乌药,温肾缩尿。
涩肠止泻
用于脾虚久泻、久痢不止,症见大便溏薄、食少倦怠、脱肛等,金樱子涩肠止泻而不燥,兼能补脾,常与党参、白术、肉豆蔻同用,如“固肠丸”(金樱子、诃子、木香),标本兼顾,既涩肠又健脾,现代临床亦用于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属脾虚滑脱者。
固崩止带
用于妇女崩漏、带下过多,属肾虚不固或脾虚湿盛者,治崩漏常配海螵蛸、茜草、阿胶,收敛止血又兼化瘀;治带下清稀,可配山药、白术、车前子,健脾祛湿、固涩止带。
金樱子还用于肺虚久咳,取其“酸涩收敛”之性,配伍百部、五味子、罂粟壳,增强止咳平喘效果,但现代应用较少。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现代化学研究表明,金樱子含有丰富的三萜类、有机酸、鞣质、黄酮类、多糖及挥发油等活性成分,是其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
主要化学成分
- 三萜类化合物:如金樱子皂苷A、B、C、E,是金樱子核心活性成分,占总提取物量的15%-20%。
- 有机酸:含柠檬酸、苹果酸、抗坏血酸及少量酒石酸,味酸与此相关。
- 鞣质:含量约10%-18%,主要为可水解鞣质(如金樱子鞣质),具收敛作用。
- 多糖:由葡萄糖、阿拉伯糖、鼠李糖等组成,具有免疫调节活性。
- 其他:还含有β-谷甾醇、廿九烷、挥发油(含香叶烯、芳樟醇等)及微量元素(如锌、铁、硒)。
药理作用
- 调节生殖系统功能:金樱子皂苷能增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提高睾酮水平,促进精子生成,改善勃起功能;同时兴奋膀胱括约肌,增强逼尿肌收缩力,从而缓解遗尿、尿频。
- 止泻与保护肠黏膜:鞣质与肠黏膜蛋白结合,形成保护膜,减少炎性渗出,抑制肠道蠕动,延长排便时间;多糖成分可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微环境。
- 抗氧化与延缓衰老:黄酮类和多糖能清除自由基(如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延缓细胞衰老。
- 调节免疫与抗炎:多糖可激活巨噬细胞,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增加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等细胞因子分泌,增强非特异性免疫;三萜类成分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缓解炎症反应。
- 降血脂与保护心血管:金樱子皂苷抑制胆固醇吸收,促进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排出,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同时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 抗菌与抗病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也有一定抑制效果。
临床应用与配伍
金樱子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常根据病症配伍其他药物,以提高疗效:
遗精滑精、遗尿尿频
- 肾虚不固:金樱子15g,芡实12g,沙苑子10g,莲须6g,水煎服(水陆二仙丹加减)。
- 肾阳虚衰:金樱子12g,菟丝子15g,益智仁10g,乌药6g,肉桂3g(温肾缩尿汤)。
脾虚久泻、久痢
- 脾虚湿盛:金樱子15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肉豆蔻6g(参苓白术散加减)。
- 久痢脱肛:金樱子20g,诃子10g,黄芪20g,升麻6g(补中益气汤合固肠丸)。
崩漏带下
- 肾虚带下:金樱子15g,海螵蛸12g,山药15g,白果10g(易黄汤加减)。
- 脾虚湿热带下:金樱子12g,黄柏10g,车前子15g,苍术10g(清带汤)。
慢性病辅助调理
- 慢性肾炎蛋白尿:金樱子15g,黄芪20g,党参15g,益母草12g,益气固摄,减少尿蛋白。
- 高血脂:金樱子15g,山楂12g,决明子15g,荷叶10g,煎水代茶饮,降脂化浊。
使用注意与禁忌
金樱子性涩,收敛固涩作用较强,并非所有体质均适用,需注意以下事项:
- 实邪、热证忌用:感冒发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湿热淋证(尿频尿急尿痛)等实热证患者忌服,以免“闭门留寇”,加重病情。
- 不宜过量久服:常规用量为6-12g,过量可能导致腹胀、便秘(因鞣质收敛肠道),建议中病即止,长期服用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 配伍禁忌:不宜与麦芽、神曲等消食药同用,以免减弱其固涩功效;与芒硝、大黄等泻下药同用,可能降低药效。
- 特殊人群慎用:孕妇慎用(固涩可能影响气血运行);儿童用量减半,且需辨证使用。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金樱子和芡实都是固涩药,两者功效有何区别?
解答:金樱子与芡实均能固肾涩精、止泻止带,但功效侧重点不同,金樱子性酸涩,归肾、膀胱、大肠经,功专“固下焦”,偏于固精缩尿、涩肠止泻,尤善治疗肾虚膀胱不固的遗尿尿频、大肠失固的久泻久痢,兼能收敛止血(如崩漏),芡实性甘涩,归脾、肾经,既能健脾祛湿,又能固肾涩精,补涩兼施,偏于“脾肾双补”,常用于脾虚湿盛的带下过多、泄泻,以及肾虚遗精,且能安神(治心肾不交的虚烦不眠),简单说,金樱子“固涩力强,偏于固下焦”,芡实“补涩兼施,偏于健脾肾”。
问题2:金樱子可以长期泡水喝吗?长期饮用需要注意什么?
解答:金樱子可长期泡水喝,但需符合“虚证”体质(如肾虚遗精、脾虚泄泻、带下清稀),且用量不宜过大(每天3-10g为宜),长期饮用需注意:①辨证体质,实热、湿热体质(易上火、口苦、舌苔黄腻)不宜喝,否则可能加重湿热;②搭配其他药材,如肾虚腰痛配杜仲、续断,脾虚乏力配党参、黄芪,避免单用偏性;③观察身体反应,若出现腹胀、便秘、口干等不适,需暂停或减量;④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应在医师指导下饮用,避免影响原发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