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茎,系中医临床常用健脾益气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术”,后世因产地、炮制方法不同而有诸多别名,如冬术、生术等,其应用历史悠久,历代医家对其功效认识不断深化,现代药理研究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生白术的性状特征
生白术药材呈不规则圆柱形、团块状或拳状,长3-13cm,直径1.5-7cm,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有不规则的瘤状突起、纵皱纹及明显的须根痕,顶端有残留的茎基或芽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或淡棕色,有棕黄色油点(油室)散在,形成层环明显,木部射线淡黄色,呈放射状排列,气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带黏性。
为更直观区分其性状特征,可参考下表:
项目 | 描述 |
---|---|
形状 | 不规则圆柱形、团块状或拳状,常有分支 |
表面 | 灰黄/灰棕色,瘤状突起、纵皱纹、须根痕明显,顶端有茎基或芽痕 |
质地 | 坚硬,不易折断 |
断面 | 不平坦,黄白色/淡棕色,棕黄色油点散在,形成层环明显,木部射线放射状 |
气味 | 气清香,味甘、微辛,嚼之微黏 |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性味:性温,味苦、甘。
归经:归脾、胃经。
生白术的核心功效为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其应用基于中医“脾主运化”的理论,针对脾虚所致的一系列证候:
- 健脾益气: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适用于脾虚食少、腹胀便溏、倦怠乏力,常配伍党参、茯苓(如四君子汤)、山药等。
- 燥湿利水:通过健脾以运化水湿,治疗痰饮水肿、小便不利,尤适用于脾虚湿盛者,常配伍茯苓、泽泻(如五苓散)、桂枝等。
- 止汗:治疗脾虚气弱所致的自汗(白天不因活动而自然出汗),常配伍黄芪、防风(如玉屏风散),增强固表止汗之效。
- 安胎:用于脾虚气弱、胎动不安,常配伍砂仁、黄芩、桑寄生等,既健脾以养胎,又理气以安胎。
炮制方法与生品特点
生白术的炮制工艺相对简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段,干燥,即得生白术,其“生用”的特点在于燥湿利水作用较强,而经过麸炒(麸炒白术)或土炒(土炒白术)后,健脾益气之效增强,燥烈之性减弱,生白术常用于治疗水肿、痰饮等实证偏于湿盛者,而炒白术更适用于脾虚泄泻、食少等虚证。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生白术含有多种活性成分,是其药理作用的基础:
- 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苍术酮、苍术醇、白术内酯Ⅰ、Ⅱ、Ⅲ等,其中苍术酮具有调节胃肠功能、抗炎作用;白术内酯Ⅰ是健脾益气的主要活性成分,能增强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 多糖类:白术多糖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
- 氨基酸与微量元素:含多种必需氨基酸(如精氨酸、赖氨酸)及锌、铁、锰等微量元素,可补充营养,改善脾虚状态。
主要药理作用包括:
- 调节胃肠功能:双向调节肠道蠕动,既能缓解脾虚所致的肠蠕动亢进(泄泻),又能改善胃肠动力不足(腹胀、食欲不振);
- 利尿与抗炎:促进水钠排泄,减轻水肿;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对实验性炎症有显著抑制作用;
- 增强免疫:激活免疫细胞,提高血清IgG水平,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 抗肿瘤:白术内酯Ⅰ对胃癌、肝癌等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抗氧化与抗衰老:清除自由基,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延缓细胞衰老。
临床应用与经典配伍
生白术在临床应用广泛,可根据不同证候配伍使用:
- 脾虚食少、腹胀泄泻:配伍党参、茯苓、炙甘草(四君子汤),或山药、莲子、薏苡仁(参苓白术散),健脾渗湿止泻。
- 痰饮水肿、小便不利:配伍茯苓、猪苓、泽泻、桂枝(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水;或配伍黄芪、防己(防己黄芪汤),益气利水消肿。
- 气虚自汗:配伍黄芪、防风、麻黄根(玉屏风散),固表止汗。
- 胎动不安:配伍砂仁、黄芩、桑寄生(泰山磐石散),健脾清热安胎。
- 脾虚水肿、妊娠水肿:单用生白术研末服,或配伍茯苓、大腹皮,健脾利水安胎。
使用注意与禁忌
生白术虽为平和之品,但仍需注意:
- 禁忌证:阴虚内热、津液亏损者慎用,因其性温燥,易伤阴液;实热证、湿热证(如黄疸、泻下臭秽)不宜单独使用,以免助热生湿。
- 用量用法:煎服,6-12g;大剂量可用至30g,但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生品燥性较强,脾虚者可炒用后减其燥烈之性。
- 配伍禁忌:不宜与苦寒药(如黄连、大黄)长期大量同用,以免损伤脾胃阳气;气滞胀满者慎用,因其壅滞气机。
质量评价与鉴别
生白术的质量评价依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主要指标包括:
- 性状:符合上述形态特征,无霉变、无虫蛀;
- 鉴别:薄层色谱(TLC)应检出白术内酯Ⅰ和苍术酮;
- 检查:水分不得过12.0%,总灰分不得过5.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1.0%,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符合限量规定;
- 含量测定:按干燥品计算,白术内酯Ⅰ不得少于0.20%,苍术酮不得少于0.30%。
常见伪品鉴别:部分地区以菊科植物菊三七(土三七)的根茎伪充白术,其断面呈灰绿色或暗紫色,无油点,味苦微涩,不可混用。
现代研究与展望
近年来,生白术的现代研究不断深入,尤其在免疫调节、抗肿瘤、肠道微生态调节等方面取得进展,研究表明,白术多糖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脾虚证,白术内酯Ⅰ对炎症性肠病有治疗潜力,未来可进一步明确其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开发针对脾虚证、肿瘤辅助治疗的新制剂,提升临床应用价值。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生白术与炒白术的功效有何区别?
答:生白术未经炮制,性偏温燥,以燥湿利水为主,常用于脾虚湿盛所致的水肿、痰饮、小便不利等实证;炒白术(麸炒或土炒)经炮制后,燥烈之性减弱,健脾益气之效增强,多用于脾虚气弱所致的食少、腹胀、便溏、倦怠乏力等虚证,以及胎动不安、气虚自汗等,简言之,生白术偏于“燥湿”,炒白术偏于“健脾”。
问题2:使用生白术时有哪些常见误区?
答:常见误区包括:① 认为白术“万能”,不分虚实寒热滥用,实热证、湿热证患者使用生白术可能加重病情;② 忽略配伍禁忌,如与苦寒药长期同用易伤脾胃,气滞胀满者单用可能加重腹胀;③ 用量过大,生白术大剂量使用(如超过15g/日)可能导致口干、便秘等燥热症状,需遵医嘱调整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