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采收时间是中药材生产中的核心环节,直接决定药材的产量、有效成分含量及临床疗效,药材中活性物质的积累与植物的生长周期、季节气候、发育阶段密切相关,科学采收能最大限度保证药效,不同药用部位的药材因有效成分分布规律差异,采收时间存在显著区别,需结合传统经验与现代研究综合判断。
根及根茎类药材
此类药材的有效成分(如生物碱、苷类、多糖、皂苷等)多在植物生长后期集中储存于地下部分,一般选择秋冬季节,地上部分开始枯萎至早春萌芽前采收,此时植物养分向根部转移,根部有效成分含量达到峰值,人参在9-10月采收,人参皂苷Rg1、Re含量较夏季高30%以上;黄芪在9-11月采挖,黄芪甲苷积累充分,补气效果最佳;甘草在秋季采收,甘草酸含量可达3%以上,而夏季仅为1.5%,但需注意,部分根茎类药材如半夏、天麻需在夏季采收:半夏块茎在6-8月刺激性成分(草酸钙针晶)含量最低,药效温和;天麻在冬季低温后,天麻素含量显著升高,但传统认为“冬挖质重,夏挖质轻”,需结合用途选择。
茎木类药材
茎木类药材的有效成分(如生物碱、黄酮、树脂等)多集中在木质部或韧皮部,一般在秋冬季节采收,此时植物生长缓慢,茎木部组织充实,质地坚硬,有效成分积累较多,关木通在秋冬季砍伐,马兜铃酸含量稳定;鸡血藤在秋冬采收,树脂状物质丰富,活血通络效果佳,但部分茎藤类如忍冬藤(金银花的茎),需在夏季金银花采收后,趁茎叶生长旺盛时采收,此时绿原酸含量可达4%以上,高于秋季的2%。
叶类药材
叶类药材的有效成分多为挥发油、生物碱、黄酮类,一般在植物生长旺盛期,开花前或花早期采收,此时叶片充分展开,光合作用强,养分未向花果转移,有效成分含量高,艾叶在端午节前后(开花前)采收,挥发油(桉油精、樟脑)含量达0.8%,药效最佳;薄荷叶在花蕾期至初花期采收,薄荷脑含量可达1.3%,高于花期的0.8%;番泻叶在花期前采收,蒽醌类化合物含量高,泻下作用强,但桑叶需经霜后采收,此时芸香苷含量增加3-5%,润肺止咳效果更佳。
花类药材
花类药材的有效成分(挥发油、黄酮、苷类)易受开花阶段影响,一般选择花蕾期或初花期采收,避免盛开有效成分散失,金银花在花蕾膨大、绿白色时采收,绿原酸含量达5%以上,盛开后降至3%;菊花在花蕾初放时采收,挥发油和黄酮类保留较好,清热解毒效果佳;红花在花冠由黄变红、尚未枯萎时采收,红花色素含量最高,但槐花需在盛花期采收,此时芦丁含量可达8%,而花蕾期仅为4%;款冬花则需在花蕾未出土时采收,避免开花后有效成分流失。
果实种子类药材
果实类药材多在近成熟或成熟时采收,此时果实充分发育,糖类、有机酸、苷类积累充分;种子类需在果实完全成熟、种仁饱满时采收,枸杞子在果实红熟、果蒂松动时采收,枸杞多糖含量达3%以上,未成熟果仅1%;山楂在果实成熟、色泽红艳时采收,有机酸和黄酮类物质丰富,消食效果佳;枳实在幼果期(5-6月)采收,枳实碱含量高,而枳壳(近成熟果)则在7-8月采收,种子类如决明子在荚果变黄、种子摇动有响声时采收,蒽醌类成分充分;牵牛子在果实成熟、种皮变硬时采收,泻下作用最佳。
全草类药材
全草类药材包括地上全草、带根全草,一般在开花初期至盛花期采收,此时植株生长旺盛,茎叶鲜嫩,有效成分含量高,薄荷在开花初期至盛花期采收,挥发油含量高;益母草在开花期采收,益母草碱含量丰富,调经效果佳;蒲公英在开花前采收,蒲公英甾醇含量较高,清热解毒作用强,鱼腥草在夏季茎叶茂盛时采收,挥发油(癸酰乙醛)含量最佳,可达0.05%。
菌类药材
菌类药材(如灵芝、茯苓)一般在子实体成熟但未大量散发孢子时采收,此时多糖、三萜类含量高,灵芝在菌盖边缘由白色转为淡黄色、尚未弹射孢子时采收,灵芝多糖含量达1.5%以上;茯苓在立秋后,菌核充分生长、表皮裂开时采收,茯苓多糖含量高;冬虫夏草在夏季(5-6月)子座出土、孢子未散时采挖,虫草素含量最佳,可达0.2%。
各类药材采收时间归纳表
药用部位 | 最佳采收时间 | 代表药材 | 采收依据(有效成分积累特点) |
---|---|---|---|
根及根茎类 | 秋冬至早春 | 人参、黄芪、甘草 | 地上部分枯萎后,养分向根部转移,成分集中 |
茎木类 | 秋冬 | 关木通、鸡血藤 | 木质部组织充实,有效成分积累较多 |
叶类 | 花前或花早期 | 艾叶、薄荷 | 叶片成熟,光合作用强,挥发油、黄酮含量高 |
花类 | 花蕾期或初花期 | 金银花、菊花 | 避免盛开有效成分散失,挥发油、苷类保留完整 |
果实种子类 | 近成熟至完全成熟 | 枸杞、决明子 | 果实发育充分,糖类、苷类、有机酸积累充分 |
全草类 | 花初期至盛花期 | 薄荷、益母草 | 植株生长旺盛,茎叶鲜嫩,活性物质含量高 |
菌类 | 子实体成熟期 | 灵芝、茯苓 | 孢子未散前,多糖、三萜类含量高 |
特殊情况说明
部分药材因生长特性或药用需求,一年可多次采收,如薄荷一年可采收2-3次(6月、8月、10月),每次采收后新叶生长,挥发油含量可再次积累;藿香在夏季和秋季各采收一次,叶中挥发油含量较高,地域气候差异会影响采收时间:南方人参产区(如云南)因气候温暖,采收期比东北产区提前1-2个月;北方枸杞因生长季短,采收集中在7-10月,而南方枸杞(如宁夏)采收期更长。
相关问答FAQs
为什么有些药材必须在特定季节采收,其他时间采收效果差?
答:药材有效成分的积累具有动态性,不同季节植物的生长代谢活动不同,根及根茎类药材在秋冬季节,植物进入休眠期,地上部分养分向根部转移,根部有效成分(如人参皂苷、黄芪甲苷)积累达到峰值;夏季地上部分生长旺盛,根部养分消耗多,有效成分含量低,花类药材的花蕾期,花瓣未展开,挥发油、黄酮等成分保留完整,盛开后花瓣代谢加快,有效成分易分解或挥发,导致药效下降,特定季节采收能确保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药效最佳。
药材采收是否越早越好?过早或过晚采收有什么影响?
答:药材采收并非越早越好,过早或过晚均会影响质量,过早采收时,植物生长发育未充分,有效成分积累不足,如未成熟枸杞子的多糖含量仅为成熟期的50%-60%,药效显著降低;组织幼嫩,加工后干物质少,产量低,过晚采收时,有效成分可能因植物代谢分解或环境因素(如雨水、病虫害)流失,如过晚采收的金银花,绿原酸含量下降20%-30%,且易开放变色,影响品质,需根据药材特性选择最佳采收期,平衡有效成分含量与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