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槿为锦葵科植物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的干燥花或根皮,是我国传统药用植物,兼具观赏与药用双重价值,其花色艳丽,花期长达数月,常用于园林绿化,而花、根皮则因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等功效被历代医家所记载,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木槿“治赤白痢,疔肿”的论述,民间亦常用其治疗湿热病症及皮肤问题,应用历史悠久。
来源与采收
木槿的药用部位主要为干燥花(木槿花)和干燥根皮(木槿根皮),木槿花通常于夏季开花盛期,选择晴天早晨采摘初开、完整的花朵,除去花蒂、花萼等杂质,摊开晒干或阴干,以花色洁白、完整不碎、香气浓郁者为佳,木槿根皮则于秋冬季节植株休眠时挖取根部,洗净泥土,用刀纵向剥取根皮,去除木心,切段后晒干或低温烘干,以皮厚、色黄白、无杂质、味苦者为佳。
性味归经
木槿花性凉,味甘、苦;归脾、肺、大肠经,其性凉偏清上焦,味甘能补,味苦可泄,兼具清热与利湿之效,木槿根皮性寒,味甘、苦;归大肠、肺、肝经,性寒更善清下焦湿热,味苦能燥湿,甘可缓急,长于利水消肿、杀虫止痒,二者虽同出一物,但因部位及性味差异,功效侧重各有不同。
功效主治
木槿花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热痢疾、泄泻、白带过多、痔疮出血、疮痈肿毒等。《本草汇言》记载其“凉血、除湿、祛风”,对湿热引起的泻痢、白带效果尤佳;若治痔疮出血,可配伍槐花、地榆以凉血止血;治疮痈肿毒,可捣烂外敷,清热解毒消肿,木槿根皮则长于清热利湿、杀虫止痒,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皮肤瘙痒、疥癣等。《日华子本草》言其“治水肿,敷疮肿”,对脾虚湿停之水肿,配伍茯苓、白术、泽泻可增强健脾利水之效;治湿热下注之皮肤瘙痒、湿疹,可煎汤外洗或配伍苦参、地肤子内服,共奏燥湿止痒之功。
化学成分
现代研究表明,木槿花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如槲皮素、山奈酚、异槲皮苷)、有机酸(绿原酸、咖啡酸)、挥发油(含己醛、苯甲醛等)、皂苷及多糖等,黄酮类成分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炎作用,可清除自由基,抑制炎症因子释放;绿原酸则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是其清热解毒的物质基础,木槿根皮主要含鞣质(10%-15%)、黏液质、生物碱(如木槿碱)及多糖,鞣质具有收敛止泻作用,生物碱可能与其杀虫止痒功效相关,而黏液质则能保护黏膜,缓解刺激。
临床应用
- 内服:木槿花单用15-30g煎服,或配伍黄连、木香各6-9g,治疗湿热痢疾,可缓解腹痛、里急后重;配伍白术12g、茯苓15g、薏苡仁20g,治疗脾虚湿盛之白带过多,能健脾除湿止带,木槿根皮配伍茯苓15g、泽泻12g、白术10g,治疗脾虚水肿,可利尿消肿;配伍苦参10g、地肤子15g、白鲜皮12g,煎汤内服,治疗湿热下注之皮肤瘙痒,能燥湿止痒。
- 外用:木槿花适量捣烂,加蜂蜜调敷,治疗疮痈肿毒,可促进红肿消退;木槿根皮30g煎水,趁热熏洗患处,治疗湿疹、阴痒,具有清热燥湿、止痒之效。
使用注意
木槿性偏寒凉,脾胃虚寒者(如经常腹泻、腹痛、畏寒肢冷)慎用,尤其是木槿根皮,其寒凉之性可能加重不适;孕妇及月经期女性需慎用根皮,避免寒凉刺激影响气血运行;内服需控制剂量,木槿花常规煎服5-10g,木槿根皮6-12g,过量可能导致腹泻或胃部不适;不宜与温燥药物(如附子、干姜)长期同用,以免减弱清热功效。
木槿不同药用部位功效与应用对照表
部位 | 性味归经 | 功效 | 主治病症 | 常用配伍 | 用法用量 |
---|---|---|---|---|---|
木槿花 | 性凉,甘、苦;归脾、肺、大肠经 | 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 湿热痢疾、泄泻、白带过多、痔疮出血、疮痈肿毒 | 治痢疾:配黄连、木香;治白带:配白术、茯苓 | 煎服,5-10g;外用适量捣敷 |
木槿根皮 | 性寒,甘、苦;归大肠、肺、肝经 | 清热利湿,杀虫止痒 | 水肿、小便不利、皮肤瘙痒、疥癣、湿疹 | 治水肿:配茯苓、泽泻、白术;治瘙痒:配苦参、地肤子 | 煎服,6-12g;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末调涂 |
FAQs
-
木槿花和木槿根皮在功效上有哪些主要区别?
答:木槿花性凉,偏于清上焦及中焦湿热,长于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常用于湿热痢疾、白带过多、疮痈肿毒等症,尤其对湿热引起的“泻、痢、带下”效果显著;木槿根皮性寒,偏于走下焦,长于清热利湿、杀虫止痒,多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皮肤瘙痒、疥癣等症,其利水消肿作用较花更强,且外用止痒效果突出,花偏于“清利上中焦”,根皮偏于“清利下焦并止痒”。 -
使用木槿作为药材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禁忌?
答:脾胃虚寒者(表现为畏寒肢冷、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应慎用,尤其是木槿根皮,其寒凉之性可能加重腹泻、腹痛等不适;孕妇及月经期女性需慎用根皮,避免寒凉刺激导致子宫收缩或月经异常;内服时需控制剂量,花常规5-10g,根皮6-12g,过量可能引起腹泻或胃部不适;不宜与温燥药物(如附子、干姜)长期同用,以免降低清热功效,影响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