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发烧多因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或内伤七情导致邪气与正气相争,阳热亢盛,治则以清热、解表、泻火、凉血、滋阴等为主,中药材退烧历史悠久,需根据病因(风寒、风热、暑湿、阴虚等)和症状(恶寒、口渴、舌红、苔黄等)辨证选用,以下从不同功效类别详细介绍常用退烧中药材及其应用。
清热泻火类:适用于高热、烦渴、大汗、脉洪大等实热证
此类药材性味多苦寒,能清泄气分实热,缓解高热及伴随症状。
- 石膏:性甘、辛,大寒,归肺、胃经,功效为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主治温热病气分实热症,见高热、烦渴、大汗、脉洪大,常与知母配伍(如白虎汤),增强清热生津之效,外用可治湿疹、烫伤,内服宜打碎先煎。
- 知母:性苦、甘,寒,归肺、胃、肾经,功效为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与石膏相须为用,既清实热,又治热病伤津之口渴、消渴,阴虚发热者也可单用,或配黄柏、生地等(如知柏地黄丸)。
- 淡竹叶:性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功效为清热泻火、除烦利尿,主治热病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短赤,常与石膏、芦根等同用,既能退热,又能导热下行。
清热凉血类:适用于热入营血、高热神昏、斑疹隐隐等血分热证
此类药材性味多苦寒或甘寒,能清解营血分热毒,防止热邪深入。
- 生地黄:性甘、苦,寒,归心、肝、肾经,功效为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主治温热病热入营血,见高热、口干、舌绛红,常与玄参、连翘等同用(如清营汤),鲜生长于清热凉血,干生长于养阴,脾胃虚寒、便溏者慎用。
- 玄参:性甘、苦、咸,微寒,归肺、胃、肾经,功效为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与生地、麦冬配伍(如增液汤)治热病伤阴,或配连翘、金银花治温毒发斑。
- 牡丹皮:性辛、苦,微寒,归心、肝、肾经,功效为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既能清血分实热,又能退虚热,常用于温热病后期热入血分、夜热早凉,或阴虚发热,配青蒿、鳖甲(如青蒿鳖甲汤)。
清热解毒类:适用于热毒炽盛所致的高热、咽喉肿痛、疮疡肿毒等
此类药材性味多苦寒,能清解热毒,为治疗感染性发热的要药。
- 金银花:性甘,寒,归肺、心、胃经,功效为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主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咽痛,单用或连翘、薄荷配伍(如银翘散);亦治痈肿疔疮、热毒血痢,可配蒲公英、野菊花。
- 连翘:性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功效为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与金银花相须为用,治风热发热、疮疡肿毒(如五味消毒饮);其“性升浮而散”,能透热达表,常用于外感热病初起。
- 蒲公英:性苦、甘,寒,归肝、胃经,功效为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主治乳痈、疔疮肿毒及热淋、黄疸,可单用煎服或鲜品捣敷,与金银花、野菊花同用增强解毒效果。
清热燥湿类:适用于湿热病所致的发热、胸脘痞闷、苔黄腻等
此类药材性味多苦寒,能清热燥湿,兼可泻火解毒,多用于湿热蕴结的发热。
- 黄芩:性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功效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主治肺热咳嗽、湿热黄疸、热淋泻痢,配黄连、栀子(如黄连解毒汤)治三焦实热;炒炭可治血热出血,安胎则需配白术、砂仁。
- 黄连:性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功效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尤善清中焦湿热,治湿热痞满、呕吐泻痢,与黄芩、黄柏配伍(如三黄汤)治高热烦躁;外用可治湿疹、湿疮,但过量易致呕吐、腹痛。
清虚热类:适用于阴虚发热、骨蒸潮热、盗汗等慢性发热
此类药材性多甘寒或咸寒,能清退虚热,兼可滋阴透热。
- 青蒿:性苦、辛,寒,归肝、胆经,功效为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所致的夜热早凉、热退无汗,配鳖甲、知母(如青蒿鳖甲汤);亦治疟疾寒热、暑热发热,鲜品绞汁服可增强解暑效果。
- 地骨皮:性甘,寒,归肺、肝、肾经,功效为凉血除蒸、清降肺火,主治阴虚发热、骨蒸潮热、盗汗,配银柴胡、秦艽(如清骨散);亦治肺热咳嗽、喘逆,单用煎服或配桑白皮。
常用退烧中药材简表
药材名称 | 性味归经 | 功效 | 主治 | 常用量(g) | 注意事项 |
---|---|---|---|---|---|
石膏 | 甘、辛,大寒;肺、胃 |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 气分实热高热、烦渴 | 15-60 | 宜打碎先煎,脾胃虚寒忌用 |
金银花 | 甘,寒;肺、心、胃 |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 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发热 | 10-30 | 脾胃虚寒者慎用 |
生地黄 | 甘、苦,寒;心、肝、肾 |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 热入营血高热、舌绛红 | 10-30 | 脾胃虚寒、便溏者忌用 |
黄芩 | 苦,寒;肺、胆、脾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湿热发热、肺热咳嗽 | 3-10 | 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慎用 |
青蒿 | 苦、辛,寒;肝、胆 | 清透虚热,凉血除蒸 | 阴虚发热、夜热早凉 | 6-12 | 不宜久煎,后下 |
注意事项
- 辨证用药:中药退烧需分清寒热虚实,如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不宜用寒凉药(如石膏、金银花),应选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阴虚发热(午后潮热、盗汗)需用青蒿、地骨皮等清虚热药,而非单纯清热泻火。
- 配伍与剂量:复方配伍可增强疗效、减毒,如白虎汤中石膏配知母,既清热又生津;剂量需根据体质、年龄调整,儿童、老人及体弱者宜减量。
- 禁忌与不良反应:苦寒药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慎用或配伍健脾药(如白术、茯苓);部分药材(如黄连)过量可致胃肠道反应,需遵医嘱使用。
相关问答FAQs
Q1:中药退烧和西药退烧有什么区别?
A:中药退烧多从整体调节入手,通过清热、解表、滋阴等方法清除病邪,调节机体阴阳平衡,适用于不同证型的发热(如风热、阴虚等),且辨证使用时副作用较小,西药退烧(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多为对症治疗,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快速降低体温,适用于高热不适,但可能掩盖病情,过量使用有肝肾损伤风险,需按说明书或医嘱服用。
Q2:哪些中药材适合儿童退烧?如何使用?
A:儿童退烧需选药性平和、安全的中药材,如金银花(疏散风热,3-6g,煎服)、连翘(清热解毒,3-6g,煎服)、芦根(清热生津,6-12g,煎汤代茶饮),若为风热感冒发热,可配薄荷(后下)、荆芥各3-6g,煎服;若兼有食积,可加焦山楂、神曲各6g,但儿童体质特殊,用药需严格把握剂量,最好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盲目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