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受纳腐熟水谷,其功能强弱直接关乎人体健康,中医认为,补胃需兼顾脾胃生理特性,以“健脾益气、养阴和胃、温中散寒、消食导滞”为核心,通过中药材调和脾胃功能,改善胃脘胀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便溏等症状,以下从功效分类详细介绍常用补胃中药材,并附用法与注意事项。
健脾益气类:补脾以养胃
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易致胃纳不佳、腹胀便溏,此类药材能增强脾的运化功能,为胃提供充足气血。
党参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肺经。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益肺。
适用症状:脾胃虚弱导致的食少便溏、倦怠乏力、气短咳嗽,或气血两虚之心悸失眠。
用法用量:煎服,9-30g;亦可炖汤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实证、热证慎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白术
性味归经:苦、甘,温;归脾、胃经。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适用症状: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6-12g;炒用增强健脾,生用偏于燥湿利水。
注意事项:阴虚内热、津液亏耗者忌用,燥湿易伤阴,不宜过量。
茯苓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健脾渗湿,宁心安神。
适用症状:脾虚湿盛所致的食少便溏、痰饮眩悸、水肿尿少,或心脾两虚之心悸失眠。
用法用量:煎服,9-15g;亦可打粉或做药膳。
注意事项: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者慎用。
甘草
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适用症状:脾胃虚弱乏力、咳嗽痰多、脘腹挛急疼痛、疮疡肿毒,并常用于调和药性。
用法用量:煎服,3-6g;生用清热解毒,蜜炙用补中缓急。
注意事项:大剂量久服可致水肿,高血压、水肿患者慎用,不宜与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
养阴和胃类:滋阴以润胃
胃阴不足,失于濡养,可见口干咽燥、饥不欲食、胃脯隐痛、舌红少苔,此类药材能滋养胃阴,生津润燥。
沙参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适用症状:胃阴不足之口干舌燥、食欲不振、干咳少痰,或热病伤津之口渴。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15-30g。
注意事项:风寒咳嗽、脾胃虚寒者慎用,反藜芦。
麦冬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
功效: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适用症状:胃阴不足之舌干口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或肺虚燥咳、劳热咳血。
用法用量:煎服,6-12g。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风寒咳嗽、湿浊中阻者忌用。
石斛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胃、肾经。
功效:益胃生津,滋阴清热。
适用症状:胃阴不足之胃脯隐痛、干呕呃逆、舌光少苔,或热病伤津、低热烦渴。
用法用量:煎服,6-12g;鲜品15-30g;可入茶饮或炖汤。
注意事项:温热病早期不宜用,湿温未化燥者慎用。
温中散寒类:驱寒以暖胃
中焦虚寒,寒凝气滞,则胃脘冷痛、喜温喜按、呕吐清水,此类药材能温中散寒,暖胃止痛。
干姜
性味归经: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适用症状: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或寒饮咳喘、痰多清稀。
用法用量:煎服,3-10g;炮姜温中止泻,止血。
注意事项: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用,孕妇慎用。
高良姜
性味归经:辛,热;归脾、胃经。
功效:温胃散寒,止痛。
适用症状:胃寒脘腹冷痛、呕吐吞酸、嗳气呃逆。
用法用量:煎服,3-6g;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实热、阴虚火旺者忌用,不宜久服。
丁香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胃、肾经。
功效: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适用症状:胃寒呕吐、呃逆、脘腹冷痛,或肾阳不足之阳痿、宫冷。
用法用量:煎服,2-5g;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畏郁金,热证、阴虚内热者忌用,不宜过量。
消食导滞类:助运以和胃
饮食积滞,胃气壅滞,可见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恶心呕吐,此类药材能消食化积,促进运化。
山楂
性味归经: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消食化积,行气散瘀,降脂。
适用症状:肉食积滞、泻痢腹痛、疝气痛,或产后瘀阻腹痛、高脂血症。
用法用量:煎服,9-12g;生消瘀,炒消食。
注意事项:脾胃虚弱、无积滞者慎用,胃酸过多者慎用。
鸡内金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
功效:消食健胃,涩精止遗,化结石。
适用症状:饮食积滞、小儿疳积、遗精遗尿、胆结石、尿路结石。
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末服,1-3g/次,效果更佳。
注意事项:脾虚无积滞者慎用。
其他常用补胃药材
药材 | 性味归经 | 主要功效 | 适用症状 | 用法参考 |
---|---|---|---|---|
山药 | 甘,平;归脾、肺、肾经 | 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 脾虚食少、肺虚喘咳、肾虚遗精 | 15-30g,炖煮或入粥 |
大枣 | 甘,温;归脾、胃经 |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 脾虚乏力、食少便溏、脏躁 | 6-15g,劈开煎服 |
相关问答FAQs
Q1:补胃中药材能长期服用吗?
A:是否长期服用需根据药材性质和体质决定,如党参、茯苓、山药等药性平和的药材,在医生指导下辨证使用,可长期服用以调理脾胃;但干姜、高良姜、吴茱萸等温燥之品,易耗伤阴津,不宜久服,一般中病即止,症状缓解后需调整用药,若服用期间出现口干、便秘、舌红少苔等阴虚症状,应立即停用并咨询中医师,避免“虚虚实实”。
Q2:脾胃虚弱的人如何选择补胃中药材?
A:脾胃虚弱需分型论治:若以食少腹胀、大便溏薄、乏力倦怠为主(脾气虚),可选党参、白术、茯苓;若兼口干舌燥、饥不欲食、舌红少苔(胃阴虚),宜用沙参、麦冬、石斛;若胃脘冷痛、喜温喜按、呕吐清水(中焦虚寒),可选干姜、高良姜、丁香;若兼食积腹胀、嗳腐吞酸(兼食滞),需加山楂、鸡内金消食导滞,建议在中医师辨证后用药,避免盲目进补,以免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