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肝胆主疏泄,调畅气机,分泌胆汁以助消化;脾胃主运化水湿,若肝胆失疏,或脾虚湿困,易致湿热蕴结,出现胁肋胀痛、口苦、黄疸、纳差、苔黄腻等症,利胆去湿的中草药通过促进胆汁分泌、排泄,同时化解体内湿邪,常用于治疗肝胆湿热、胆石症、肝炎、胆囊炎等疾病,以下从功效分类介绍常用药物,并结合配伍与注意事项说明其应用。
清热利胆祛湿类
此类药物性多寒凉,能清解肝胆湿热,促进胆汁排泄,适用于湿热蕴结导致的胁痛、黄疸、口苦等症。
茵陈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清利湿热,退黄,为治疗黄疸的要药,无论阳黄、阴黄,均可配伍使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含有的茵陈蒿酮、绿原酸能显著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中胆酸和胆红素排泄,同时有保肝、抗炎作用。
配伍应用:治湿热黄疸(身目俱黄、色泽鲜明),常配栀子、大黄,如《伤寒论》茵陈蒿汤;治湿温病湿重于热(身热不扬、脘痞苔腻),配茯苓、猪苓等渗湿药。
金钱草
性味归经:甘、咸,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
功效:利湿退黄,利尿通淋,排石,既能清肝胆湿热,又能通淋排石,常用于胆结石、肾结石、尿路结石,以及肝胆湿热引起的黄疸、淋证,其含有的黄酮类、酚类成分能松弛胆道括约肌,促进结石排出,同时抑制结石形成。
配伍应用:治胆石症(胁痛、发热、黄疸),配海金沙、鸡内金、郁金,以增强利胆排石之力;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尿痛),配车前子、瞿麦、滑石。
黄芩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善清上中下三焦湿热,尤其擅长清泻肝胆湿热,适用于肝胆湿热引起的胁痛、口苦、黄疸、目赤肿痛,以及湿热泻痢、黄疸等,其含有的黄芩苷有显著的保肝、利胆、抗炎作用,能降低谷丙转氨酶(ALT),减轻肝组织损伤。
配伍应用:治少阳湿热(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配柴胡、半夏,如小柴胡汤;治肝胆湿热胁痛,配栀子、龙胆草。
疏肝利胆祛湿类
此类药物能疏肝解郁,调畅气机,气行则湿化,胆汁得以正常排泄,适用于肝郁气滞导致的胁痛、胸闷、口苦等症。
柴胡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功效:疏肝解郁,升阳举陷,退热,为疏肝解郁之要药,能调畅肝胆气机,促进胆汁分泌,常用于肝郁气滞、肝胆湿热引起的胁痛、黄疸、月经不调等,其含有的柴胡皂苷有显著的利胆、保肝、抗炎作用,能增加胆汁流量,降低胆汁中胆酸浓度。
配伍应用:治肝郁气滞胁痛(情绪抑郁、胁肋胀痛),配香附、川芎、白芍(如柴胡疏肝散);治少阳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配黄芩、半夏(小柴胡汤)。
郁金
性味归经:辛、苦,寒,归肝、胆、心经。
功效:活血行气,疏肝利胆,清心解郁,凉血止血,既能疏肝解郁,又能活血行气,促进胆汁排泄,常用于肝郁气滞、血瘀湿热引起的胁痛、黄疸、癥瘕积聚,以及热病神昏、癫痫等,其含有的姜黄素能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流量,同时有抗炎、抗氧化作用。
配伍应用:治肝郁胁痛(刺痛、固定不移),配柴胡、延胡索、川楝子;治湿热黄疸(黄色鲜明、尿黄如浓茶),配茵陈、栀子、大黄。
健脾利胆祛湿类
此类药物能健脾益气,运化水湿,脾健则湿去,肝胆无湿困之虞,适用于脾虚湿盛导致的纳差、腹胀、便溏、乏力等症,常与利胆药配伍,标本兼治。
茯苓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健脾渗湿,宁心安神,能健脾以助运化,渗湿以利水湿,常用于脾虚湿盛导致的食少、便溏、水肿、带下,以及肝胆湿热、脾虚湿困引起的黄疸、胁痛,其含有的茯苓多糖能增强免疫力,保肝利胆,促进水液代谢。
配伍应用:治脾虚湿盛(腹胀、便溏、苔白腻),配白术、猪苓、泽泻(五苓散);治肝胆湿热、脾虚湿困(黄疸、纳差、乏力),配茵陈、白术、陈皮。
薏苡仁
性味归经: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
功效:健脾渗湿,止泻,排脓,除痹,能健脾渗湿,清利湿热,常用于脾虚湿盛导致的泄泻、水肿、带下,以及湿热痹痛(关节红肿热痛)、肺痈(咳嗽、胸痛、吐脓痰),其含有的薏苡仁油、薏苡仁酯能促进胆汁分泌,减轻肝胆湿热。
配伍应用:治脾虚湿盛泄泻(大便溏薄、腹胀),配白术、茯苓、山药;治湿热黄疸(黄色鲜明、尿少),配茵陈、栀子、黄柏。
常用利胆去湿中草药简表
药名 | 性味归经 | 功效 | 主治症状 | 常用配伍 |
---|---|---|---|---|
茵陈 | 苦、微寒,归脾、胃、肝、胆 | 清利湿热,退黄 | 湿热黄疸(身目俱黄、尿黄)、湿温病 | 栀子、大黄(茵陈蒿汤) |
金钱草 | 甘、咸,微寒,归肝、胆、肾 | 利湿退黄,利尿通淋,排石 | 胆结石、黄疸、湿热淋证 | 海金沙、鸡内金、郁金 |
黄芩 | 苦,寒,归肺、胆、脾、大肠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肝胆湿热胁痛、口苦、黄疸、湿热泻痢 | 柴胡、半夏(小柴胡汤) |
柴胡 | 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 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 肝郁气滞胁痛、少阳寒热往来、月经不调 | 香附、川芎(柴胡疏肝散) |
郁金 | 辛、苦,寒,归肝、胆、心经 | 活血行气,疏肝利胆 | 肝郁胁痛、湿热黄疸、癥瘕积聚 | 柴胡、延胡索、川楝子 |
茯苓 | 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 健脾渗湿,宁心安神 | 脾虚湿盛腹胀、水肿、带下、肝胆湿困 | 白术、猪苓、泽泻(五苓散) |
薏苡仁 | 甘、淡,微寒,归脾、胃、肺 | 健脾渗湿,止泻,排脓 | 脾虚泄泻、湿热黄疸、湿热痹痛 | 茵陈、栀子、白术 |
相关问答FAQs
利胆去湿的中草药适合哪些人群?哪些人群慎用?
答:适合人群:① 肝胆湿热者:表现为胁肋胀痛或刺痛、口苦、黄疸(身目发黄、尿黄如浓茶)、纳差、恶心、苔黄腻等,常见于胆囊炎、胆结石、肝炎等;② 脾虚湿盛者:表现为腹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肢体困重、面色萎黄、苔白腻等,常见于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③ 湿热淋证者: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尿黄、小腹坠胀等,常见于尿路感染、肾结石等。
慎用人群:① 脾胃虚寒者:表现为畏寒肢冷、腹痛喜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因利胆去湿药多性寒凉,易损伤脾胃阳气;② 孕妇:部分药物(如大黄、川楝子)有活血、泻下作用,可能引起流产,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③ 阴虚津亏者:表现为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寒凉药物易耗伤阴液。
长期服用利胆去湿的中草药需要注意什么?
答:长期服用需注意以下几点:① 辨证论治,避免滥用:中医强调“辨证施治”,需根据湿热、脾虚、肝郁等不同证型选择药物,如肝胆湿热用茵陈、黄芩,脾虚湿盛用茯苓、薏苡仁,不可自行长期服用单一药物;② 配伍健脾药,顾护脾胃:长期服用寒凉利湿药易损伤脾胃,可配伍白术、山药、陈皮等健脾药,如“茵陈+白术+茯苓”,标本兼治;③ 定期复查,监测肝功能:若用于治疗肝胆疾病(如肝炎、胆结石),需定期复查肝功能、B超等,观察疗效,避免药物依赖或不良反应;④ 注意饮食禁忌:服药期间忌辛辣、油腻、生冷食物(如辣椒、肥肉、冰饮),以免助湿生热,影响药效;⑤ 出现不适及时停药:若服用后出现腹痛、腹泻、乏力加重等不适,需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