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作为我国传统中药材中的常用药材,应用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其药用部位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或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主产于陕西、山西、河南等地,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者称“绵茵陈”,秋季花蕾长成时采收者称“茵陈蒿”,其中以春季幼苗质嫩、叶密、香气浓郁者为佳,民间素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的谚语,形象点出了其采收时节与药效的关系。
茵陈性微寒,味苦、辛,归脾、胃、肝、胆经,其气清香,味苦能降,辛能散,寒能清,是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的良药,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茵陈的核心功效为清利湿热、利胆退黄,同时兼具解毒疗疮之效,主治黄疸,无论阳黄(湿热黄疸,症见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小便短赤)还是阴黄(寒湿黄疸,症见身目发黄、晦暗不泽、脘闷腹胀、畏寒乏力),皆可配伍使用,若为阳黄,常与栀子、大黄配伍,如《伤寒论》中的茵陈蒿汤,以清热泻火、利湿退黄;若为阴黄,则需配附子、干姜等温里散寒药,如《医学心悟》中的茵陈四逆汤,以温阳化湿、退黄,茵陈还可用于湿温暑湿初起,症见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胸脘痞闷,常与藿香、白豆蔻等化湿解表药同用;对外科湿疮、疥癣瘙痒,内服或外用均有良效,可单用煎汤外洗,或与苦参、地肤子等清热燥湿药配伍。
传统应用中,茵陈不仅是治疗黄疸的要药,在内科杂病、皮肤科疾病中亦广泛应用,如《本草纲目》记载:“茵陈,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强调了其祛湿退黄的通用性;对于小儿疳积、消化不良,茵陈配伍鸡内金、山楂等消食导滞药,可收健脾消疳之效。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茵陈含有多种活性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如茵陈色原酮、6,7-二甲氧基香豆素)、香豆素类(东莨菪素)、挥发油(茵陈炔、β-蒎烯)及有机酸(绿原酸)等,其药理作用广泛:1. 利胆作用:能显著增加胆汁分泌,促进胆汁中胆酸和胆红素排泄,同时松弛胆道括约肌,缓解胆道痉挛,对胆囊炎、胆结石引起的黄疸有显著改善作用;2. 保肝作用:通过抗氧化机制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减轻肝细胞损伤,对化学性肝损伤(如CCl₄所致)及病毒性肝炎(如乙肝)有辅助治疗作用;3. 抗炎作用:能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关节炎、湿疹等炎症性疾病有效;4. 降血脂作用:可抑制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预防动脉粥样硬化;5. 抗病毒作用:对乙肝病毒、流感病毒等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病毒复制相关酶活性有关;6. 利尿作用:增加电解质(如钠、钾)排泄,促进体内湿邪排出,辅助治疗水肿。
茵陈的用法多样,内服可煎汤,常用量为6-15g,鲜品用量可加倍至30-60g,因其气清香,煎煮时宜后下,以减少挥发油损失;或入丸、散剂,外用时,可取适量茵陈煎汤熏洗患处,或研末用麻油调敷,适用于湿疮、疥癣等皮肤疾病,需注意,茵陈性微寒,脾胃虚寒者(症见畏寒肢冷、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慎用,以免加重虚寒症状;不宜长期或过量服用,过量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一般连续服用不超过2周为宜,配伍方面,茵陈常与清热燥湿药(如黄芩、黄连)、利水渗湿药(如茯苓、泽泻)、温里散寒药(如附子、干姜)配伍,以增强疗效;与西药联用时,需注意其可能增强利尿剂、降脂药的作用,避免引起电解质紊乱或低血压,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茵陈中药材快速信息表
| 项目 | 内容 |
|--------------|----------------------------------------------------------------------|
| 拉丁名 | 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 |
| 科属 | 菊科蒿属 |
| 药用部位 | 干燥地上部分 |
| 采收时间 | 春季幼苗高6-10cm时(绵茵陈)或秋季花蕾长成时(茵陈蒿) |
| 性味 | 微寒,苦、辛 |
| 归经 | 脾、胃、肝、胆经 |
| 功效 | 清利湿热,利胆退黄,解毒疗疮 |
| 主治 | 黄疸(阳黄、阴黄),湿疮瘙痒,湿温暑湿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15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 |
| 注意事项 | 脾胃虚寒者慎用,不宜过量长期服用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茵陈为什么“三月茵陈四月蒿”?采收时间对药效有什么影响?
解答:“三月茵陈四月蒿”是民间长期归纳的经验,指明茵陈的最佳采收时期为春季3-4月幼苗期(此时称“绵茵陈”),而进入5月后,植株生长迅速,茎叶木质化,药效成分(如茵陈色原酮、挥发油)含量显著下降,此时采收的茵陈(称“茵陈蒿”)药用价值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药用意义,只能当柴烧,现代研究也证实,幼苗期茵陈中利胆成分含量最高,退黄效果最佳,因此严格把握采收时间是保证茵陈药效的关键。
问题2:茵陈可以长期服用吗?有哪些注意事项?
解答:茵陈不宜长期服用,虽然其利胆退黄效果显著,但性微寒,长期服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虚寒,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茵陈中的某些成分长期大量摄入可能对肝脏代谢造成负担,注意事项包括:①辨证使用,仅适用于湿热、寒湿所致的黄疸及湿热病症,脾胃虚寒者禁用;②控制用量,常规用量6-15g,鲜品不超过60g,避免过量;③中病即止,症状缓解后应及时停药,一般连续服用不超过2周;④特殊人群慎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⑤避免与某些药物同服,如华法林等抗凝药,茵陈可能增强其作用,增加出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