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赤白”并非单一药材名称,而是对一类具有“赤色”与“白色”特性药材的组合应用,或是对病症(如赤白带、赤白痢、赤白浊等)的描述,体现了中医“阴阳对立统一”“寒热并用”的辨证思维,从病机而言,“赤”多属阳、热、实、气分,代表血热、湿热、瘀毒等;“白”多属阴、寒、虚、血分,代表寒湿、虚寒、气血亏虚等,二者并存提示疾病处于寒热错杂、气血同病的状态,治疗需调和阴阳、兼顾表里,本文将从理论基础、常见配伍、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等方面,系统解析中草药“赤白”的内涵与应用。
赤白的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认为,疾病的本质是阴阳失衡,而“赤白”现象正是阴阳失调在症状、病机上的直观体现,以“赤白带”为例,赤色为热,白色为寒,赤白相杂提示下焦既有湿热蕴结(赤带),又有脾肾虚寒(白带),属于“本虚标实”;“赤白痢”则因湿热疫毒与寒湿凝滞互结肠道,气血失和,导致下痢赤白冻脓,腹痛里急,在药性层面,“赤”性多寒凉(如赤芍、黄连),能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白”性多温平或微寒(如白芍、白术),能益气健脾、养血敛阴,二者配伍,既可制约寒热之偏,又能协同增效,如“赤芍活血不伤血,白芍养血不滞血”,共同调和气血。
《伤寒论》中的半夏泻心汤,虽未直接以“赤白”命名,但其“辛开苦降、寒热并用”的配伍思路,正是“赤白”调和思想的体现——黄芩、黄连(赤属寒)配干姜、半夏(白属温),治疗寒热错杂痞满,可见,“赤白”不仅是颜色对比,更是中医“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的治疗法则在方药中的具体应用。
常见赤白相关中草药及配伍应用
“赤白”在临床中多表现为“赤白药对”的组合,或针对“赤白病症”的复方用药,以下列举几组经典配伍及其应用,通过表格清晰呈现:
(一)赤白芍:调和气血,疏肝解郁
配伍组合 | 主要药材 | 性味归经 | 功效 | 主治病症 |
---|---|---|---|---|
赤白芍 | 赤芍、白芍 | 赤芍:苦微寒,归肝经;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 活血化瘀、养血敛阴、柔肝止痛 | 血虚肝郁(如月经不调、痛经)、肝脾不和(如腹痛泄泻)、慢性肝病(肝血瘀阻) |
配伍解析:赤芍以“活血”为主,能清热凉血、散瘀止痛,适用于血热瘀滞(如跌打损伤、疮疡肿毒);白芍以“养血”为要,能敛阴收汗、柔肝止痛,适用于血虚肝旺(如头晕目眩、四肢拘挛),二者同用,赤芍行而不滞,白芍补而不腻,共奏“调和气血”之功,是治疗“血虚夹瘀”的核心药对,经典方剂如逍遥散(白芍为主,加赤芍增强活血)、血府逐瘀汤(赤芍为主,加白芍养血),均体现了这一配伍智慧。
(二)赤白痢用药:清热燥湿,温中行气
配伍组合 | 主要药材 | 性味归经 | 功效 | 主治病症 |
---|---|---|---|---|
赤白痢方 | 黄连、木香、白头翁、炮姜 | 黄连:苦寒,归心、脾、胃、肝、胆经;木香:辛苦温,归脾、胃、大肠、三焦经;白头翁:苦寒,归胃、大肠经;炮姜:苦涩温,归脾、胃、肾经 | 清热燥湿、温中散寒、行气导滞、凉血解毒 | 赤白痢(湿热疫毒内蕴,寒热错杂,症见腹痛里急、下痢赤白冻脓、肛门灼热) |
配伍解析:赤白痢多因湿热疫毒与寒湿凝滞互结肠道,需“清温并用”,黄连、白头翁(赤属寒)清热燥湿、解毒凉血,针对“赤痢”之湿热;木香行气止痛,调畅气机;炮姜(白属温)温中散寒,针对“白痢”之寒凝,四药合用,寒热平调,气血同调,如《伤寒论》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属寒热错杂者,疗效显著。
(三)赤白带用药:清热利湿,健脾固涩
配伍组合 | 主要药材 | 性味归经 | 功效 | 主治病症 |
---|---|---|---|---|
易黄汤加味 | 山药、芡实、黄柏、车前子、白果 | 山药:甘平,归脾、肺、肾经;芡实:甘涩平,归脾、肾经;黄柏:苦寒,归肾、膀胱经;车前子:甘寒,归肾、膀胱、肝经;白果:甘涩平,归肺、肾经 | 清热燥湿、健脾补肾、收涩止带 | 湿热型赤白带(带下赤白相间,有异味,小腹坠胀,舌红苔黄) |
配伍解析:赤白带核心病机为“湿热下注,脾肾虚损”,黄柏(赤属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针对带下之“赤”(湿热);山药、芡实(白属平)健脾补肾、固涩止带,针对带下之“白”(虚寒);车前子利湿导邪,白果收涩止带,全方“清补兼施”,既清湿热之标,又固脾肾之本,适用于慢性盆腔炎、阴道炎等见赤白带下者。
临床应用与现代研究
(一)临床应用举例
- 赤白痢:患者张某,32岁,腹痛里急,下痢赤白冻脓日行10余次,肛门灼热,口干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湿热疫毒内蕴,寒热错杂,予葛根芩连汤加味:葛根15g,黄芩10g,黄连6g,木香10g,白头翁15g,炮姜6g,甘草6g,服药3剂,腹痛减轻,痢次减少,继用7剂诸症悉平。
- 赤白带:患者李某,28岁,带下赤白相间,有异味,小腹坠胀,口干,舌红苔黄腻,脉细数,予易黄汤加味:山药30g,芡实20g,黄柏10g,车前子15g,白果12g,椿皮15g,服药10带,带下色转白、量减少,异味消,续用14带愈。
(二)现代研究进展
现代药理学研究为“赤白”配伍提供了科学依据,以赤白芍为例:赤芍中的芍药苷、没食子酸具有抗炎、抗氧化、改善微循环作用,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瘀血吸收;白芍中的芍药苷、白芍总苷具有镇痛、解痉、调节免疫作用,能保护胃黏膜、缓解平滑肌痉挛,二者配伍后,芍药苷含量协同增加,既增强抗炎镇痛效果,又减少单独使用对胃肠道的刺激,对慢性肝炎、痛经、类风湿关节炎等“血虚夹瘀”病症具有显著疗效。
赤白痢用药中,黄连的小檗碱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效果;木香的挥发油成分能调节肠道蠕动,缓解腹痛里急;白头翁的白头翁素能抗炎、抗阿米巴原虫;炮姜的姜辣素能温中止泻,保护肠黏膜,研究显示,此类复方在体外能显著抑制肠道致病菌,在体内能调节肠道菌群失衡,修复肠黏膜损伤,总有效率较单用抗生素更高且不易产生耐药性。
注意事项
- 辨证为先:“赤白”配伍需严格辨证,如赤白痢属寒热错杂者适用,若属纯热纯寒则需调整;赤白芍虽调和气血,但血虚无瘀者慎用赤芍,阴虚阳亢者慎用白芍。
- 药量适中:寒热药对需注意比例,如黄连与炮姜用量宜根据寒热轻重调整,避免过寒伤阳或过温助热。
- 禁忌人群:孕妇慎用活血药(如赤芍),脾胃虚寒者慎用大量清热药(如黄连),服药期间忌辛辣刺激、生冷饮食。
相关问答FAQs
问:赤白芍与单独使用赤芍、白芍相比,在功效上有什么独特优势?
答:赤芍偏于活血化瘀、清热凉血,适用于血瘀有热(如跌打损伤、疮疡肿毒);白芍偏于养血敛阴、柔肝止痛,适用于血虚肝旺(如月经不调、肝脾不和),赤白芍配伍后,既保留了赤芍的活血之力,又借助白芍的养血之效,达到“祛瘀不伤正,养血不留瘀”的目的,尤其适用于血虚兼血瘀的病症(如痛经闭经、慢性肝病),单独使用则偏于一端:单用赤芍易耗伤阴血,单用白芍可能滞瘀,配伍后协同增效,副作用更小。
问:出现赤白带下时,如何通过中草药进行调理?日常需要注意什么?
答:赤白带下需分型论治:①湿热型(带下赤白相间,有异味,小腹坠胀,舌红苔黄):用易黄汤加味(山药、芡实、黄柏、车前子、白果),清热燥湿、健脾止带;②脾肾虚寒型(带下色白或赤白相间,质稀无味,腰膝酸软,舌淡苔白):用完带汤加味(白术、山药、人参、白果、杜仲),健脾补肾、固涩止带,日常需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饮食忌辛辣油腻、生冷寒凉;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若带下持续或伴有腹痛、发热,需及时就医,排除宫颈炎、盆腔炎等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