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环抱渤海,地形地貌涵盖平原、山地、丘陵、滨海,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热同期,为中药材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主产区之一,素有“冀药”美誉,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安国更是被誉为“千年药都”,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超300万亩,年产值突破200亿元,带动50余万农民增收,成为乡村振兴的特色支柱产业。
河北省中药材种植呈现“一核两带多点”的空间格局。“一核”指冀中平原安国、定州为核心的道地药材产区,以根茎类为主,如黄芪、黄芩、板蓝根、丹参,种植面积占全省30%以上,安国更是建成20万亩国家级标准化种植基地,推行“五统一”(统一品种、农资、技术、加工、品牌)模式,药材质量稳定可控。“两带”为燕山山地丘陵带(承德、唐山)和太行山山地丘陵带(邢台、邯郸),前者主产耐寒品种如柴胡、酸枣仁、北苍术,推广“林药间作”模式,在苹果、梨树下种植中药材,亩均增收超千元;后者适合连翘、金银花、黄芪等,太行山区连翘种植采用“仿野生抚育”,保留原生态品质,连翘苷含量较人工种植提高15%以上。“多点”包括冀东滨海的枸杞、决明子(耐盐碱种植)、冀中的白芷、菊花等特色产区,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
近年来,河北中药材种植向“生态化、标准化、科技化”加速转型,全省建成12个中药材质量追溯平台,物联网监测设备覆盖30%基地,实时采集土壤湿度、温度、光照数据,实现从种到收全程可追溯;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如用生物农药防治板蓝根根腐病,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40%,安国中药产业园集聚200余家加工企业,年加工饮片超10万吨,提取黄芩素、连翘苷等有效成分,深加工产品占比提升至35%;承德“热河黄芩”、邢台“太行丹参”获国家地理标志,线上销售额占比达35%,电商年交易额超15亿元。
政策支持方面,河北省出台《“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设立每年2亿元的中药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标准化基地给予每亩500元补贴,培育安国国药、承德颈复康等龙头企业20家,带动合作社、农户发展订单农业;与河北农业大学、省中医药科学院共建5个研发中心,选育“冀芪1号”“热柴2号”等优质品种8个,亩产提高10%-15%。
当前仍面临品种结构单一(根茎类占比超60%)、精深加工不足(初级产品占比70%)、市场波动大(如2022年黄芩价格下跌30%)等问题,未来需优化品种结构,发展枸杞、菊花等药食同源品种;延伸产业链,开发中药健康食品、化妆品;打造“冀药”区域公共品牌,拓展“一带一路”市场;推广“保险+期货”模式,稳定农民收益,推动产业向高质量、高效益转型。
FAQs
-
河北中药材种植的主要优势有哪些?
答:自然条件优越,地形气候多样适合多品种生长;道地药材资源丰富,安国“千年药都”品牌效应显著;政策支持力度大,标准化基地建设和科技投入领先;产业链逐步完善,形成“种植+加工+流通”一体化格局,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 -
如何提升河北中药材产业的竞争力?
答:一是加强科技支撑,选育高产优质品种,推广绿色种植和智慧农业技术;二是延伸产业链,发展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三是强化品牌建设,整合“冀药”区域公共品牌,拓展国内外市场;四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保险+期货”、订单农业等稳定农民收益,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