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皮类药材是传统中医药中一类重要的药用资源,指以树木或灌木的树皮(包括干皮、根皮、枝皮等)为入药部位的一类药材,其应用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365种药材中即有多数为树皮类,这类药材多具有行气活血、祛风除湿、清热解毒、补肝肾等功效,临床应用广泛,其特点在于有效成分多集中在树皮部位,如生物碱、黄酮、香豆素、挥发油等,采收时需注意树木保护,多采用环状剥皮或砍伐取皮,部分药材需经过刮去外栓皮、晒干、切片等炮制过程以减毒增效。
常见树皮类药材及其功效如下表所示:
药材名称 | 来源 | 性味归经 | 功效 | 常用配伍 |
---|---|---|---|---|
杜仲 | 杜仲科杜仲树皮 | 甘,温;归肝、肾经 |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 配牛膝治腰膝酸痛,配续断治胎动不安 |
厚朴 | 木兰科厚朴树皮 | 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 行气燥湿、消积除满、下气 | 配苍术治湿阻中焦,配大黄治便秘腹胀 |
黄柏 | 芸香科黄檗树皮 | 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 配黄连治湿热泻痢,配知母治阴虚发热 |
肉桂 | 樟科肉桂树皮 | 辛、甘,热;归心、肝、脾、肾经 |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 | 配附子治阳虚水肿,配当归治寒凝血瘀 |
苦楝皮 | 楝科楝树皮 | 苦,寒;有毒;归肝、脾、胃经 | 杀虫、疗癣 | 配雄黄治蛔虫病,外用治疥癣 |
秦皮 | 木犀科白蜡树树皮 | 苦、涩,寒;归肝、胆、大肠经 | 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明目 | 配黄连治湿热泻痢,配菊花治目赤肿痛 |
合欢皮 | 豆科合欢树皮 | 甘,平;归心、肝经 | 解郁安神、活血消肿 | 配柏子仁治心神不宁,配乳香治跌打损伤 |
海桐皮 | 豆科刺桐树皮 | 苦、辛,平;归肝经 | 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 配威灵仙治风湿痹痛,配川芎治腰腿疼痛 |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树皮类药材具有多方面生物活性:杜仲中的杜仲胶和绿原酸具有降血压、降血脂作用;厚朴酚和厚朴碱可抑制胃肠道平滑肌痉挛,抗溃疡;黄柏小檗碱有显著抗菌、抗炎效果;肉桂挥发油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这些研究为传统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拓展了其临床应用范围。
采收与炮制对树皮类药材的药效影响较大,多数药材宜在春末夏初(4-6月)采收,此时树液流动,树皮易剥离且有效成分含量较高,如杜仲、厚朴;部分药材如黄柏需在秋季采收,以保证小檗碱积累,炮制时,杜仲需刮去粗皮,切丝或块,用盐水炒制以增强补肝肾作用;厚朴需刮去栓皮,姜汁制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苦楝皮需去除外层粗皮,用麸皮炒至微黄以降低毒性。
使用树皮类药材时需注意辨证论治:苦楝皮、海桐皮等有毒药材需严格控制剂量,避免久服;黄柏、秦皮等寒凉之品,脾胃虚寒者慎用;肉桂、厚朴等温燥之品,阴虚火旺者忌用,部分药材资源紧张,应优先选用人工栽培品,如杜仲、厚朴,并遵循可持续采收原则,保护野生药用植物资源。
FAQs
Q1:树皮类药材是否都可以长期服用?
A:并非所有树皮类药材都适合长期服用,部分药材如苦楝皮、黄柏等含有毒性成分或性味偏颇,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肝肾功能或导致阴阳失衡,例如苦楝皮中的苦楝素过量服用可引起恶心、呕吐,甚至肝损伤;黄柏苦寒,长期服用易伤脾胃阳气,需在医师指导下根据体质和病情合理使用,一般症状缓解后即应停药或调整用药。
Q2:如何辨别树皮类药材的真伪?
A:可通过性状、显微和理化鉴别综合判断,性状上,观察药材的形状、颜色、表面特征和断面:如杜仲断面有细密、富弹性的银白色胶丝,厚朴内表面紫棕色、划之显油痕,黄柏断面鲜黄色,肉桂皮层厚、味甜而辛辣;显微上,观察石细胞、纤维、分泌组织等特征,如厚朴可见石细胞和油细胞;理化上,可通过薄层色谱检测有效成分,如黄柏的小檗碱、肉桂的桂皮醛,购买时建议选择正规渠道,避免掺伪或混淆品,如以丝棉木皮冒充海桐皮,以杂树皮冒充秦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