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膝为苋科植物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ume)的干燥根,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因其茎节膨大似牛膝而得名,其味苦、甘、酸,性平,归肝、肾经,具有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引血下行、利尿通淋等功效,临床常用于腰膝酸痛、筋骨无力、经闭症瘕、肝阳眩晕、吐血、衄血、淋病、尿血等症的治疗,以下从来源与产地、性状鉴别、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炮制方法、使用注意及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来源与产地
牛膝为苋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产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其中河南怀庆(今沁阳)所产者质优效佳,称“怀牛膝”,为道地药材,牛膝喜温暖干燥气候,耐旱怕涝,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佳,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捆成小把,晒至干皱后,将顶端切齐,晒干即可入药,现代栽培中,为提高产量和品质,多选用优良品种,并采用规范化种植技术(如GAP基地种植),确保药材质量稳定。
性状鉴别
牛膝药材呈细长圆柱形,略弯曲,长15~70cm,直径0.4~1cm,表面灰黄色或浅棕色,有细纵皱纹、横长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黄白色,有放射状纹理(“菊花心”),中心维管束点状(“筋脉点”),排列成2~4轮,气微,味微甜而后苦,以条长、皮细、色灰黄、质坚实、味微甜者为佳,常见伪品如“土牛膝”(为同属植物粗毛牛膝等),其根较粗短,表面灰褐色,断面有众多筋脉点,无放射状纹理,味苦,需注意鉴别。
化学成分
牛膝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包括三萜皂苷、甾体化合物、生物碱、多糖、挥发油及微量元素等,其药理活性与多种成分协同作用相关。
主要化学成分及作用
成分类别 | 代表成分 | 主要作用 |
---|---|---|
三萜皂苷 | 牛膝皂苷A、B、C | 抗炎、镇痛、促进骨形成、改善微循环 |
甾体化合物 | 蜕皮甾酮、牛膝甾酮 | 促进蛋白质合成、调节钙磷代谢、抗骨质疏松 |
生物碱 | 三七素(β-氨基异丁酸) | 利尿、扩张血管、降压 |
多糖 | 牛膝多糖(ABPS) | 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 |
微量元素 | 锌、铜、锰、铁 | 参与酶合成、抗氧化、促进生长发育 |
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牛膝具有多重生物活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抗炎与镇痛作用:牛膝皂苷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减轻关节肿胀和疼痛,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有显著改善作用。
- 促进骨代谢:蜕皮甾酮能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增加骨密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和老年性骨质疏松有防治作用。
- 改善微循环与抗血栓:牛膝总皂苷可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溶,改善下肢循环障碍,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有一定疗效。
- 免疫调节:牛膝多糖可激活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同时抑制过度免疫反应,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有辅助治疗作用。
- 利尿与降压:三七素具有显著利尿作用,可增加尿量、Na⁺和Cl⁻排泄;同时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降低外周阻力,发挥温和而持久的降压效果。
- 抗肿瘤与抗氧化:牛膝多糖和皂苷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增殖;其富含的黄酮类成分能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延缓衰老。
临床应用
牛膝在中医临床应用广泛,常配伍其他药物使用,也可制成中成药。
- 肝肾亏虚证:用于腰膝酸痛、筋骨无力,常配杜仲、续断、桑寄生,如“牛膝散”;若兼有阳痿、尿频,可配菟丝子、巴戟天。
- 妇科血瘀证:用于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腹痛,配当归、红花、桃仁,如“桃红四物汤”;若症瘕积聚,配三棱、莪术、鳖甲。
- 肝阳上亢证:用于肝阳眩晕、头痛欲裂,配代赭石、龙骨、牡蛎,如“镇肝熄风汤”;若兼吐血、衄血,配白茅根、栀子。
- 淋证、尿血:用于热淋、血淋,配车前子、滑石、瞿麦,如“八正散”;若肾虚尿血,配熟地、山茱萸、蒲黄。
- 其他应用:现代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骨质增生、糖尿病肾病等,常配丹参、葛根、黄芪等,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炮制方法
牛膝的炮制方法不同,药效和临床应用亦有差异,常见炮制方法如下:
炮制方法 | 工艺流程 | 性味归经变化 | 功效侧重 |
---|---|---|---|
生牛膝 | 采挖后晒干,切片 | 苦、甘、酸,平 | 逐瘀通经,引血下行 |
酒牛膝 | 牛膝片用黄酒拌匀,闷透,文火炒干 | 辛、苦,温 | 活血通经,止痛力强 |
盐牛膝 | 牛膝片用盐水拌匀,闷透,文火炒干 | 咸、苦,平 | 引药入肾,强筋骨 |
炒牛膝 | 牛膝片清炒至微黄 | 苦、甘,平 | 缓和药性,健脾和胃 |
生牛膝长于逐瘀通经,多用于经闭、症瘕;酒牛膝增强活血作用,用于痹痛、跌打损伤;盐牛膝偏于补肝肾、强筋骨,用于腰膝酸软。
使用注意
- 禁忌人群:孕妇禁用(因有活血作用,可能引起流产);中气下陷、脾虚泄泻者慎用(牛膝下行之性可能加重泄泻);月经过多者慎用(避免出血增多)。
- 配伍禁忌:不宜与藜芦同用(“十八反”);配伍降压药时需监测血压,避免低血压;配伍利尿药时注意电解质平衡。
- 用量用法:内服煎汤,3~10g;酒牛膝、盐牛膝用量酌减;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 不良反应:过量服用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一般停药后可缓解;个别患者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需立即停药并就医。
现代研究进展
近年来,牛膝的研究不断深入,在化学成分分离、药理机制阐明、新药开发等方面取得进展。
- 化学成分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等技术,从牛膝中分离鉴定出多种新皂苷和甾体化合物,如牛膝皂苷F、G,为质量控制提供了更多指标。
- 药理机制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发现牛膝多糖可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调节免疫,皂苷成分通过激活BMP/Smad通路促进骨形成,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机制支持。
- 新药开发:以牛膝为主要成分的中药新药不断涌现,如“骨疏康颗粒”(治疗骨质疏松)、“牛膝总皂苷片”(改善微循环),以及外用制剂(如牛膝膏)用于关节炎、软组织损伤。
- 资源利用:除药用外,牛膝地上部分(牛膝苗)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可开发为保健食品;牛膝提取物在化妆品领域(抗衰老、美白)也有应用潜力。
相关问答FAQs
Q1:牛膝和川牛膝有什么区别?如何区分?
A:牛膝(怀牛膝)与川牛膝均为苋科植物,但来源、性状和功效侧重不同。
- 来源:牛膝为牛膝的根,主产于河南;川牛膝为川牛膝(Cyathula officinalis)的根,主产于四川、云南。
- 性状:牛膝根细长,皮细,断面有放射状纹理;川牛膝根粗壮,有分支,皮粗糙,断面有多数筋脉点(“车轮纹”),无放射状纹理。
- 功效:牛膝长于补肝肾、引血下行,用于腰膝酸软、眩晕;川牛膝长于逐瘀通经、利尿通淋,用于经闭、淋病,临床需根据病情选择,补肝肾多用怀牛膝,活血通经多用川牛膝。
Q2:牛膝可以长期服用吗?有哪些注意事项?
A:牛膝不宜长期服用,需根据体质和病情辨证使用。
- 长期服用的风险:牛膝性下行,长期可能损伤脾胃,导致食欲不振、腹泻;其活血作用可能引起月经量增多或出血倾向;部分成分(如生物碱)长期蓄积可能影响肝肾功能。
- 注意事项:长期服用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脾胃虚弱者配伍健脾药(如白术、茯苓);高血压患者联用降压药时监测血压;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禁用,建议中病即止,一般连续服用不超过1个月,需间隔1~2个月后再评估是否继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