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仁,俗称薏米、苡米、薏仁米,是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是我国传统药食同源的中草药之一,应用历史已有数千年,其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言其“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薏苡仁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主产于福建、河北、辽宁、四川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打下果实,再晒干,除去外壳、种皮及杂质,收集种仁即可入药。
从性味归经来看,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归脾、胃、肺经,其甘淡渗利,性微寒而不伤胃,能健脾益胃,又能利水渗湿,为利水渗湿健脾之要药;其能舒筋除痹,清热排脓,广泛应用于水肿、脚气、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等多种病症,现代研究也表明,薏苡仁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1、薏苡仁多糖、薏苡仁酯、薏苡仁油、多种氨基酸及矿物质等成分,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的药理作用。
在功效应用方面,薏苡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利水渗湿,薏苡仁甘淡渗泄,能通利水道,使水湿之邪从小便而出,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脚气浮肿等症,如《伤寒论》中的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即用薏苡仁治疗风湿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若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利水渗湿药同用,可增强利水消肿之效,治疗水湿内停之水肿,其二,健脾止泻,薏苡仁能补脾益胃,渗湿止泻,适用于脾虚湿盛所致的泄泻、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等症,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健脾药配伍,如参苓白术散中即含有薏苡仁,以增强健脾渗湿止泻之功,其三,除痹舒筋,薏苡仁能渗湿除痹,舒筋缓急,常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等症,若与苍术、黄柏、牛膝等同用,如四妙散,可治疗湿热下注之足膝红肿热痛、筋骨拘挛,其四,清热排脓,薏苡仁能清热解毒,消痈排脓,既可用于肺痈(肺脓肿),见咳嗽、胸痛、吐脓痰等,常与苇茎、冬瓜仁、桃仁同用,如苇茎汤;也可用于肠痈(阑尾炎),见腹痛、右下腹有包块、发热等,常与大黄、牡丹皮、桃仁同用,如大黄牡丹汤,薏苡仁外用还能解毒散结,治疗痈肿疮毒,可研末调敷患处。
薏苡仁的用法用量需根据具体病症调整,内服煎汤,常用量为9-30g;或入丸、散,炒用后药性偏于健脾止泻,生用则偏于利水渗湿、清热排脓,值得注意的是,薏苡仁性微寒,故孕妇慎用;津亏便秘者不宜服用,以免加重阴液耗伤;薏苡仁甘淡渗利,过量服用可能引起腹泻,故脾胃虚寒者需炒制后使用,或配伍温中健脾药同用。
现代药理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薏苡仁的多重作用:薏苡仁酯对多种肿瘤细胞(如宫颈癌、胃癌、肝癌等)有抑制作用,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薏苡仁多糖具有调节血糖、血脂的作用,可改善糖尿病大鼠的糖代谢紊乱,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薏苡仁油具有抗炎、镇痛、抗氧化作用,能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组织损伤;薏苡仁中的成分还能抑制黑色素生成,具有美白、祛斑的美容功效,常用于护肤品的开发。
为更清晰地区分薏苡仁不同炮制方法的功效特点,特整理如下表:
炮制方法 | 性味特点 | 主要功效 | 适用病症 |
---|---|---|---|
生薏苡仁 | 甘、淡,微寒 | 利水渗湿,清热排脓 | 水肿、脚气、肺痈、肠痈、湿痹 |
炒薏苡仁 | 甘、淡,微温 | 健脾止泻,渗湿 | 脾虚泄泻、食欲不振、湿困脾胃 |
薏苡仁作为药食同源的佳品,日常食用方法多样,可煮粥(如薏米红豆粥)、煮饭、做汤或制成糕点,既可健脾养胃,又能利湿轻身,是养生保健的常用食材,但需注意,食用时应根据自身体质选择炮制方法,避免长期过量服用,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相关问答FAQs
Q1:薏苡仁生用和炒用有什么区别?如何选择?
A1:生薏苡仁性偏寒凉,长于利水渗湿、清热排脓,适用于湿热内蕴引起的水肿、脚气、小便短赤,或肺痈、肠痈等热毒壅盛之证;炒薏苡仁经炒制后药性转平和,偏于健脾止泻,渗湿作用减弱,更适用于脾虚湿困导致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疲乏力等症,选择时需根据体质和病症:若体内湿热重或有热毒疮疡,可选生用;若脾胃虚弱、易腹泻,则选炒用更为适宜。
Q2:长期食用薏苡仁会有副作用吗?哪些人不适合吃?
A2:薏苡仁虽为药食同源之品,但长期或过量食用可能引起副作用,其性微寒,长期大量食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腹痛、食欲不振等;薏苡仁含有的薏苡仁油可能刺激胃肠道,敏感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以下人群不宜食用:孕妇(薏苡仁可能对子宫有轻微兴奋作用,增加流产风险)、津亏便秘者(薏苡仁利水渗湿,会加重阴液耗伤,使便秘更甚)、脾胃虚寒者(表现为畏寒肢冷、大便溏薄,需避免生用,若食用需炒制并配伍温中药物),建议食用前咨询医师或药师,根据体质调整用量和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