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为虎耳草科植物常山(Dichroa febrifuga Lour.)的干燥根,是我国传统中药中截疟要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因其“常山”之名,既指其生长环境多见于山坡林下,亦寓其“常能治山岚瘴气所致疟疾”之意,传统中医认为常山辛开苦泄,性寒有毒,既善涌吐痰涎,又长截疟,对痰饮内停、胸膈痞满及疟疾寒热往来疗效显著,现代药理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其多成分、多靶点的药理活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性味归经:性味辛、苦,寒;归肺、心、肝经,其辛能散,苦能泄,寒能清,既能开泄痰浊,又能清泻疟热,但因有毒,临床需严格配伍与炮制。
功效主治:功效截疟、涌吐痰涎,主治疟疾,无论寒热发作,均可配伍使用;亦治痰饮停聚,胸膈痞满,恶心呕吐,癫痫等症,如《金匮要略》以常山配伍草果、知母等治“疟疾多寒”,《本草纲目》载其“常山吐疟痰,截疟要药”。
化学成分:常山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含生物碱类、香豆素类、黄酮类及挥发油等,其中生物碱为其抗疟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具体成分如下(表1):
表1 常山主要化学成分及作用
| 主要成分类别 | 具体成分 | 作用 |
|--------------|----------|------|
| 生物碱类 | α-常山碱(常山甲素)、β-常山碱(常山乙素)、γ-常山碱(常山丙素)、异常山碱 | 抗疟活性核心成分,可干扰疟原虫红细胞内发育,抑制其核酸合成 |
| 香豆素类 | 伞形花内酯、东莨菪素 | 具有抗炎、解热作用,可缓解疟疾伴随的发热症状 |
| 黄酮类 | 常山素、槲皮素 | 免疫调节作用,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
| 挥发油类 | 柠檬烯、樟脑等 | 辅助抗炎、祛痰作用 |
药理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常山具有多重生物活性:1. 抗疟作用:常山碱通过抑制疟原虫的二氢叶酸还原酶,干扰其叶酸代谢,阻碍核酸合成,同时对疟原虫的红细胞内期裂殖体有直接杀灭作用,对间日疟、恶性疟均有疗效,2. 抗病毒作用:常山提取物对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柯萨奇病毒等有显著抑制作用,可抑制病毒复制和吸附,3. 抗炎与免疫调节:常山素、伞形花内酯等成分可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同时双向调节免疫功能,既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又能抑制过度免疫反应,4. 抗肿瘤作用:常山碱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增殖,对肺癌、肝癌、白血病等细胞株有抑制作用,联合化疗药物可减少耐药性,5. 其他作用:常山还具有祛痰、镇咳、解热等作用,其挥发油可刺激呼吸道黏膜,促进痰液排出。
临床应用:1. 疟疾:常为治疗疟疾的首选中药之一,现代常以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联合常山制剂(如常山注射液)以提高疗效,减少耐药性,2. 痰饮证:用于痰湿内阻、胸膈痞满、咳嗽痰多,常配伍半夏、陈皮、茯苓等,如《外台秘要》常山丸,3. 自身免疫性疾病:现代临床常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利用其抗炎与免疫调节作用,缓解关节肿痛、发热等症状,4. 肿瘤辅助治疗:联合放化疗,减轻毒副反应,增强疗效,如常山碱注射液用于肺癌辅助治疗。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涌吐痰涎可生用,截疟宜炒用(酒炒或炒制)以减毒;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使用注意:常山有毒,过量或久服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胃肠道反应,严重者可导致肝肾功能损伤、心律失常;孕妇、体虚者及有出血倾向者禁用;用药期间忌生冷、油腻食物,不宜与乌头、附子等辛热同用;炮制可降低毒性,酒炒后常山碱含量减少,毒性降低而抗疟作用保留。
相关问答FAQs:
问:常山为什么能治疗疟疾?其毒性如何控制?
答:常山治疗疟疾的核心成分是其含有的生物碱(如α-常山碱),通过抑制疟原虫的二氢叶酸还原酶,干扰叶酸代谢,阻碍核酸合成,同时破坏疟原虫红细胞内期的超微结构,导致其死亡,控制毒性主要通过炮制(如酒炒、炒制)降低毒性成分含量,严格掌握用量(3-6g),避免久服,并配伍甘草、生姜等以调和药性、减轻不良反应。
问:常山除了截疟,还有哪些现代临床应用?
答:除传统用于疟疾外,现代临床研究拓展了常山的应用范围:①抗病毒:常山提取物对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有抑制作用,可用于病毒性感冒、肺炎等辅助治疗;②抗炎与免疫调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缓解炎症反应;③抗肿瘤:常山碱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联合化疗用于肺癌、肝癌等辅助治疗,减少耐药性;④祛痰止咳:用于痰湿咳嗽,常配伍化痰药增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