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热感冒是中医常见的外感疾病,多因风热之邪侵袭肺卫,导致卫气不和、肺气失宣所致,临床以发热重、微恶风寒、咽喉肿痛、咳嗽痰黄、口渴欲饮、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为主要特征,中医治疗风热感冒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为基本大法,常用方剂多由经典名方化裁而来,以下介绍几首代表性方剂及其应用。
经典方剂与应用
银翘散(辛凉平剂)
组成:金银花、连翘各15g,桔梗、薄荷、竹叶各6g,生甘草3g,荆芥穗、淡豆豉各5g,牛蒡子、芦根各10g。
功效: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风热感冒初起,发热无汗或微汗,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现代常用于普通感冒、流感、急性咽炎等属风热证者。
加减:若热毒偏盛,咽喉红肿疼痛甚者,加黄芩、板蓝根、玄参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力;咳嗽痰黄黏稠者,加浙贝母、瓜蒌皮、杏仁以清肺化痰;若兼见头痛目赤,加菊花、桑叶以疏风清肝。
桑菊饮(辛凉轻剂)
组成:桑叶、菊花各8g,杏仁、桔梗、连翘各6g,薄荷、甘草各3g,芦根10g。
功效: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热咳嗽证,身热不甚,微恶风寒,咳嗽痰黄或干咳无痰,口微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本方侧重于肺气不宣之咳嗽,较银翘散解表力缓,止咳力增。
加减:若肺热盛,咳喘气促,加石膏、知母以清泄肺热;痰多黄稠,加瓜蒌、贝母、黄芩以清热化痰;若燥伤肺津,干咳无痰,加沙参、麦冬、天花粉以润肺生津。
桑杏汤(清润燥剂)
组成:桑叶、杏仁、沙参各6g,象贝母、香豉、栀皮、梨皮各3g。
功效:清宣温燥,润肺止咳。
主治:外感温燥证,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口渴鼻燥,舌红苔白而干、脉浮数,适用于风热感冒后期,燥热伤肺,津液亏损之证。
加减:若燥热甚,加石膏、麦冬以清燥生津;咳甚痰中带血,加白茅根、侧柏叶以凉血止血;咽干明显,加玄参、生地黄以滋阴润燥。
银翘解毒片/丸(成药应用)
组成: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牛蒡子、桔梗、淡竹叶、甘草。
功效: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作为银翘散的成药剂型,具有服用方便、起效迅速的特点,适用于轻症或初起患者,按说明书剂量服用,一般3-5日可缓解症状。
方剂对比与应用要点
为便于临床选用,现将上述方剂核心特点归纳如下:
方剂名称 | 组成特点 | 功效侧重 | 主治要点 | 适用阶段 |
---|---|---|---|---|
银翘散 | 金银花、连翘为主,配薄荷、荆芥 |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 发热重、咽痛、口渴,表里俱热 | 风热感冒初起 |
桑菊饮 | 以桑叶、菊花、杏仁为主 | 疏风宣肺、止咳 | 身热不甚、咳嗽为主,表轻里热 | 风热咳嗽为主 |
桑杏汤 | 以桑叶、沙参、梨皮为主 | 清润燥、润肺止咳 | 干咳无痰、鼻燥咽干,燥伤肺津 | 风热感冒后期或秋燥 |
银翘解毒丸 | 银翘散简化制成 | 辛凉解表、解毒 | 轻症风热感冒,发热、咽痛 | 初起或日常预防 |
注意事项
- 辨证用药:风热感冒忌用辛温发汗之品(如麻黄、桂枝、生姜等),以免助热伤津;若风寒感冒误用辛凉方剂,可能导致寒邪留滞,加重病情。
- 饮食调护:治疗期间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如绿豆汤、梨、萝卜等,忌辛辣、油腻、甜腻食物,以免助湿生热。
- 及时就医:若服药3日症状无缓解,或出现高热不退(体温>39℃)、咳嗽加剧、呼吸困难、胸闷胸痛等重症表现,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相关问答FAQs
Q1: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如何区分?
A:二者可通过症状特点区分:风热感冒以“热”为主,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咽喉红肿疼痛、痰黄黏稠、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风寒感冒以“寒”为主,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白稀薄、口不渴、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风热感冒咽喉肿痛明显,风寒感冒则恶寒、肢节酸痛更突出。
Q2:风热感冒能否自行服用中成药?服用时需注意什么?
A:轻症风热感冒可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选用中成药,如银翘解毒片、连花清瘟胶囊、桑菊感冒颗粒等,但需注意:① 辨证准确,风寒感冒者禁用;② 按说明书剂量服用,不宜长期或过量使用;③ 服药期间若出现皮疹、恶心、腹泻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④ 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及肝肾功能不全者需慎用,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