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致病常表现为外感(如感冒、头痛)或内动(如抽搐、眩晕),祛风药是中医临床治疗风邪相关病症的重要药物,本文将介绍常见祛风中草药的来源、功效、主治及图片识别特征,帮助读者直观了解这些药材的形态与应用。
常见祛风中草药及其图片特征
防风
来源: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主治:风寒感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破伤风等。
图片特征:根呈长圆柱形,稍弯曲,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有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样突起,质松软,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浅棕色,木部浅黄色,叶片二至三回羽状分裂,最终裂片披针形,复伞形花序,白色小花。
荆芥
来源: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地上部分。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效:祛风解表、透疹、止血。
主治:风寒感冒、头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便血崩漏等。
图片特征:茎方形,被短柔毛,叶对生,羽状深裂,裂片细小呈条状,花序为聚伞状,花冠淡紫色或白色,小坚果黑褐色,全株有浓郁香气,干后香气更浓。
白芷
来源:伞形科植物白芷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主治: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流涕、带下过多、疮痈肿毒等。
图片特征:根呈圆锥形,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有横向皮孔样突起,质硬,断面灰白色,形成层环圆形,茎中空,叶二至三回三出式羽状分裂,复伞形花序,白色花。
羌活
来源:伞形科植物羌活或宽叶羌活的根茎及根。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主治:风寒感冒、头痛身痛、风寒湿痹、肩臂酸痛等。
图片特征:根茎呈圆柱形,环节明显,表面棕褐色,有密集的环纹和疣状突起,断面纤维性,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叶片三出式羽状分裂,最终裂片卵圆形或长圆形,复伞形花序,白色或淡紫色花。
威灵仙
来源:毛茛科植物威灵仙的根及根茎。
性味归经:辛、咸,温;归膀胱经。
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软坚消骨鲠。
主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跌打损伤、骨鲠咽喉等。
图片特征:根茎呈柱状,下着生多数细根,根呈圆柱形,表面黑褐色,有细纵纹,质韧,断面皮部较厚,木部淡黄色,茎攀援,叶对生,羽状复叶,聚伞花序,白色或淡绿色花。
祛风中草药速查表
草药名称 | 来源 | 性味归经 | 功效主治 | 图片识别要点 |
---|---|---|---|---|
防风 | 伞形科防风属植物根 | 辛、甘,温;归膀胱、肝、脾经 |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风寒感冒、风湿痹痛 | 根长圆柱形,表面灰棕色,有纵皱纹,断面皮部浅棕色 |
荆芥 | 唇形科荆芥属植物地上部分 | 辛,微温;归肺、肝经 | 祛风解表、透疹、止血;感冒、麻疹不透 | 茎方形,叶羽状深裂,花冠淡紫色,有浓郁香气 |
白芷 | 伞形科当归属植物根 | 辛,温;归肺、胃、大肠经 |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头痛鼻塞、疮痈肿毒 | 根圆锥形,有横向皮孔,断面灰白色,茎中空 |
羌活 | 伞形科羌活属植物根茎及根 | 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风寒感冒、风湿痹痛 | 根茎环节明显,有环纹和疣状突起,断面纤维性 |
威灵仙 | 毛茛科铁线莲属植物根及根茎 | 辛、咸,温;归膀胱经 | 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风湿痹痛、骨鲠咽喉 | 根黑褐色,有细纵纹,茎攀援,叶羽状复叶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祛风药和祛风湿药有什么区别?
解答:祛风药与祛风湿药均能“祛风”,但侧重点不同,祛风药主要针对“风邪”致病,包括外感风邪(如风寒感冒、头痛)和内风(如破伤风、抽搐),以“祛风”为核心,代表药如防风、荆芥;祛风湿药则针对“风湿”相搏所致的痹证(关节疼痛、屈伸不利、麻木等),需“祛风+除湿”并举,代表药如威灵仙、独活,两者常配伍使用,因“风性主动,湿性粘滞”,祛风可助除湿,除湿可防风邪滞留,如“羌活胜湿汤”中羌活(祛风)与独活(祛风湿)同用。
问题2:如何通过图片区分防风和白芷?
解答:防风与白芷均为伞形科根类药材,但形态差异明显:①根形:防风根多呈长圆柱形,稍弯曲,表面有纵皱纹和横长皮孔;白芷根呈圆锥形,顶端有凹陷的茎痕,表面有横向皮孔样突起,形如“疙瘩”。②质地断面:防风质松软,断面不平坦,皮部浅棕色占比较大;白芷质硬,断面灰白色,形成层环明显,木部占比较大。③叶片:防风叶二至三回羽状分裂,最终裂片披针形;白芷叶二至三回三出式羽状分裂,最终裂片卵圆形,通过根形、质地和叶片特征可准确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