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病注重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通过中药药方的个性化调理,旨在恢复机体阴阳平衡、脏腑功能,达到“治本”目的,慢性病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多脏腑受累的特点,中医认为其多因正气不足、邪气留恋所致,治疗时需扶正与祛邪并举,兼顾体质差异与病情变化,以下从常见慢性病的辨证分型、治法及代表方剂展开,并结合中药配伍规律说明。
中医治疗慢性病的核心思路
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胃炎、慢性肾炎等,在中医看来并非单一脏腑病变,而是气血、阴阳、脏腑功能失调的综合体现,治疗强调“三因制宜”(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通过望闻问切收集四诊信息,辨别病位(肝、脾、肾等)、病性(寒、热、虚、实)及病势(标本缓急),进而立法处方,高血压虽病位在肝,但与肾阴不足、水不涵木或脾失健运、痰湿上逆相关;糖尿病消渴病,病位在肺、胃、肾,涉及阴虚燥热、气阴两虚等证型,中药药方并非简单“对号入座”,而是动态调整的个体化方案。
常见慢性病的辨证与中药药方应用
(一)高血压病
高血压属于中医“眩晕”“头痛”范畴,核心病机为阴阳失衡,以肝阳上亢、痰湿内阻、肝肾阴虚、气虚血瘀为主要证型。
-
肝阳上亢证
症状:头晕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苦咽干,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代表方剂:天麻钩藤饮加减。
药物组成:天麻15g,钩藤(后下)12g,石决明(先煎)20g,杜仲15g,牛膝15g,桑寄生15g,栀子10g,黄芩10g,益母草15g,茯神15g,夜交藤20g。
配伍意义:天麻、钩藤平肝息风为主药;石决明重镇潜阳;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治其本;栀子、黄芩清肝泻火;牛膝引血下行;茯神、夜交藤安神定志,若肝火亢盛加龙胆草、夏枯草;阴虚明显加枸杞子、女贞子。 -
痰湿内阻证
症状:头晕头重,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代表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药物组成:半夏12g,白术15g,天麻15g,茯苓15g,陈皮10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
配伍意义: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白术、健脾燥湿;天麻平肝化痰;茯苓健脾渗湿;陈皮理气化痰;甘草、姜、枣调和脾胃,若痰湿化热加黄连、竹茹;气虚乏力加党参、黄芪。
(二)2型糖尿病
糖尿病属“消渴”范畴,病位在肺、胃、肾,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以肺热津伤(上消)、胃热炽盛(中消)、肾阴亏虚(下消)为主,后期多见气阴两虚、阴阳两虚。
-
胃热炽盛证(中消)
症状: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口渴多饮,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滑实。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代表方剂:玉女煎加减。
药物组成:石膏(先煎)20g,知母12g,麦冬15g,生地黄20g,牛膝10g,黄连6g,天花粉15g。
配伍意义:石膏清胃泻火为主;知母、麦冬、生地黄滋阴清热;牛膝引热下行;黄连清泻胃火;天花粉生津止渴,若大便秘结加大黄、玄明粉;口渴甚加石斛、玉竹。 -
气阴两虚证
症状: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神疲乏力,舌淡红苔少,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代表方剂:七味白术散合生脉散加减。
药物组成: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6g,藿香10g,木香6g,葛根20g,麦冬15g,五味子6g。
配伍意义: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藿香、木香理气醒脾;葛根生津升阳;麦冬、五味子益气生津、敛阴止汗,若兼血瘀加丹参、川芎;兼肾阳虚加附子、肉桂。
(三)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属“胃脘痛”“痞满”范畴,病位在胃,与肝、脾相关,核心病机为胃气郁滞、失于和降,常见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等证型。
-
脾胃虚弱证
症状: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健脾益气,温中和胃。
代表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药物组成: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甘草6g,陈皮10g,半夏10g,木香6g,砂仁(后下)6g,生姜3片,大枣5枚。
配伍意义:四君子汤健脾益气;陈皮、半夏理气化痰、降逆止呕;木香、砂行气和胃;姜、枣调和脾胃,若胃寒甚加干姜、高良姜;食少纳呆加焦三仙、鸡内金。 -
胃阴不足证
症状:胃脘灼痛,口干咽燥,饥不欲食,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代表方剂:沙参麦冬汤加减。
药物组成:沙参15g,麦冬15g,玉竹12g,天花粉15g,白扁豆15g,甘草6g,桑叶10g,白芍15g,乌梅10g。
配伍意义:沙参、麦冬、玉竹养阴生津;天花粉、白扁豆清热生津、健脾和胃;桑叶清泄肺热;白芍、乌梅柔肝止痛、生津止渴,若兼气虚加太子参、黄芪;兼瘀血加丹参、三七。
(四)慢性肾炎
慢性肾炎属“水肿”“腰痛”“虚劳”范畴,病位在肾,涉及肺、脾、肾,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为本,水湿、湿热、瘀血为标。
- 脾肾阳虚证
症状:水肿腰以下甚,按之凹陷不起,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
治法:温补脾肾,利水消肿。
代表方剂:真武汤合实脾饮加减。
药物组成:附子(先煎)10g,白术15g,茯苓20g,白芍15g,生姜10g,干姜6g,木香6g,厚朴10g,木瓜10g,大腹皮15g。
配伍意义:附子、干姜温补脾肾之阳;白术、茯苓健脾利水;白芍利小便、柔肝止痛;生姜温散水气;木香、厚朴行气导滞;木瓜、大腹皮行气利水,若水肿甚加泽泻、车前子;血瘀加丹参、益母草。
中药药方配伍与用药原则
慢性病中药药方讲究“君臣佐使”,通过药物配伍增强疗效、降低毒性,天麻钩藤饮中天麻、钩藤为君,针对主证;石决明、杜仲为臣,加强平肝补肾;栀子、黄芩为佐,清泻肝火;牛膝、茯神为使,引药下行、安神定志,慢性病治疗需注意“缓中求效”,避免攻伐太过,常用丸剂、膏剂等剂型巩固疗效(如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需结合饮食调护(如糖尿病忌甜食、高血压低盐饮食)与情志调节(如避免焦虑、抑郁),以助药力。
常见慢性病辨证与代表方剂简表
疾病 | 证型 | 治法 | 代表方剂 | 主要药物组成(简) |
---|---|---|---|---|
高血压 | 肝阳上亢 | 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 天麻钩藤饮 | 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牛膝、栀子 |
高血压 | 痰湿内阻 | 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 半夏白术天麻汤 | 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甘草 |
2型糖尿病 | 胃热炽盛 | 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 玉女煎 | 石膏、知母、麦冬、生地黄、牛膝、黄连 |
2型糖尿病 | 气阴两虚 | 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 七味白术散合生脉散 | 党参、白术、茯苓、葛根、麦冬、五味子 |
慢性胃炎 | 脾胃虚弱 | 健脾益气,温中和胃 | 香砂六君子汤 | 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木香、砂仁 |
慢性胃炎 | 胃阴不足 | 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 沙参麦冬汤 | 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白扁豆、白芍 |
慢性肾炎 | 脾肾阳虚 | 温补脾肾,利水消肿 | 真武汤合实脾饮 | 附子、白术、茯苓、干姜、木香、大腹皮 |
相关问答FAQs
问:中医治疗慢性病是否可以完全停用西药?
答:不建议慢性病患者在未咨询医生的情况下擅自停用西药,中医与西医治疗慢性病的思路不同,西药(如降压药、降糖药)在控制症状、预防并发症方面起效迅速,是慢性病管理的基础,中药可作为辅助治疗,通过调理体质减少西药用量或减轻副作用,但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根据病情变化(如血压、血糖控制稳定)逐步调整,避免盲目停药导致病情反复。
问:中药治疗慢性病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见效?
答:慢性病治疗周期因人而异,通常需1-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中医强调“标本兼治”,短期可能症状改善不明显(如血压、血糖波动),但通过整体调理可逐步改善体质、减少复发,脾胃虚弱型慢性胃炎患者,服用香砂六君子汤2-4周后可能腹胀减轻,但脾胃功能完全恢复需2-3个月,患者需遵医嘱坚持服药,同时配合饮食、作息调护,定期复诊调整方剂,不可因短期无效而中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