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应用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根据加工方法不同,分为白芍与赤芍,二者虽同源,但因炮制工艺及性味功效差异,临床应用各有侧重,以下从来源、性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化学成分、炮制方法、质量评价及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来源与植物形态
芍药药材来源于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该植物为多年生草本,高50-80cm,根圆柱形,黑褐色,茎直立,无毛,下部叶为二回三出复叶,上部叶为三出复叶,小叶片椭圆形或卵形,长8-12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叶缘具白色软骨质细齿,叶背面沿叶脉疏生短柔毛,花数朵生于茎顶和叶腋,直径7-12cm,花瓣白色、粉红色或红色,倒卵形;雄蕊多数,花丝黄色;蓇葖果卵形或卵圆形,密生黄色绒毛,花期5-6月,果期7-8月,多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及细根,刮去外皮(白芍)或不去外皮(赤芍),煮至透心,晒干。
药材性状
白芍与赤芍因加工方式不同,性状差异显著,具体对比见下表:
项目 | 白芍 | 赤芍 |
---|---|---|
形状 | 圆柱形,常稍弯曲,长5-20cm,直径1-2.5cm | 圆柱形,稍弯曲,长5-15cm,直径0.5-1.5cm |
表面颜色 | 类白色或淡红棕色,光洁,有纵皱纹及细根痕,偶有未去尽的棕褐色外皮 | 棕褐色或紫褐色,粗糙,有明显的纵沟、皱纹及细根痕,偶有未去尽的外皮 |
质地 | 质坚实,不易折断 | 质硬而脆,易折断 |
断面特征 | 类白色或微带淡红棕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可见“筋脉点”(石细胞环) | 粉性或颗粒性,平坦,显粉白色或淡棕红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 |
气味 | 气微,味微苦、酸 | 气微香,味微苦、酸涩 |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白芍
性味:性微寒,味苦、酸。
归经:归肝、脾经。
功效: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主治:
- 血虚萎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配伍当归、川芎等,如四物汤;
- 自汗、盗汗:配伍黄芪、浮小麦等,如玉屏风散;
- 肝郁胁痛、脘腹疼痛:配伍柴胡、香附等,如逍遥散;
- 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眩晕:配伍生地、牛膝等,如建瓴汤。
赤芍
性味:性微寒,味苦。
归经:归肝经。
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肝火。
主治:
- 温毒发斑、吐血衄血:配伍生地、丹皮等,如犀角地黄汤;
- 目赤肿痛、肝郁胁痛:配伍柴胡、黄芩等;
- 经闭痛经、癥瘕腹痛:配伍桃仁、红花等;
- 跌扑损伤、痈肿疮疡:配伍乳香、没药等,如仙方活命饮。
化学成分
芍药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单萜苷类、鞣质、挥发油及三萜类等,具体包括:
- 单萜苷类:芍药苷(paeoniflorin)为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约1.5%-3.5%,另含芍药内酯苷、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等。
- 鞣质类:没食子酸、儿茶素等,赤芍中鞣质含量高于白芍。
- 挥发油:主要含苯甲酸、芍药醇等。
- 三萜类:芍药苷元、白芍苷元等。
芍药苷具有抗炎、镇痛、解痉、保肝等作用,是评价芍药质量的重要指标。
炮制方法
芍药的炮制方法直接影响其性味与功效,常见炮制规格如下:
- 白芍:
- 生白芍:洗净,润透,切片,干燥,长于养血柔肝;
- 炒白芍:麸皮炒至微黄,增强养血敛阴作用;
- 酒白芍:用黄酒拌匀,炒至微黄,增强活血调经功效;
- 醋白芍:用米醋拌匀,炒至微黄,增强柔肝止痛作用。
- 赤芍:
- 生赤芍:直接切片干燥,长于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 酒赤芍:酒炒后增强活血通络作用;
- 赤芍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长于止血。
质量评价
根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芍药的质量评价主要包括以下项目:
- 性状:应符合白芍、赤芍的性状描述,无杂质、霉变。
- 鉴别:薄层色谱法鉴别芍药苷,斑点应与对照品一致。
- 浸出物:白芍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15.0%,赤芍不得少于12.0%。
- 含量测定:白芍中芍药苷含量不得少于1.6%,赤芍不得少于1.8%(以干燥品计算)。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芍药具有多重生物活性:
- 抗炎与免疫调节:芍药苷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少炎症因子释放,对类风湿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等有治疗作用。
- 保肝与抗肝纤维化:芍药苷可降低肝损伤模型小鼠的ALT、AST水平,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延缓肝纤维化进程。
- 心血管保护: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抗血小板聚集,对冠心病、心绞痛有改善作用。
- 神经保护: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病变模型的学习记忆能力。
- 抗肿瘤:芍药苷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增殖,对肝癌、肺癌等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
相关问答FAQs
Q1:白芍和赤芍如何区分?应如何选择?
A:白芍与赤芍的主要区别在于加工方法、性状及功效,白芍是去皮水煮后晒干,表面类白色,长于养血柔肝、敛阴止汗,适用于血虚、肝郁、自汗等;赤芍是不去皮直接晒干或微煮,表面棕褐色,长于清热凉血、散瘀止痛,适用于温病发斑、跌打损伤、经闭痛经等,临床选择需根据辨证:血虚、肝郁多用白芍,热毒、瘀血多用赤芍。
Q2:芍药苷的主要药理作用有哪些?其含量高低对药效有何影响?
A:芍药苷是芍药的核心活性成分,主要药理作用包括抗炎(抑制炎症因子释放)、镇痛(提高痛阈)、解痉(平滑肌松弛)、保肝(抗氧化、抗肝纤维化)、免疫调节(调节T细胞功能)等,芍药苷含量高低直接影响药效含量,如《中国药典》规定白芍芍药苷不得少于1.6%,赤芍不得少于1.8%,含量过低则可能影响疗效,选购芍药药材时,可优先选择芍药苷含量符合药典标准的优质产品。